(3)家庭觀
借鑒發展心理學有關家庭、學業、適應能力、夥伴關係的研究成果,Super注重個體早期經曆對其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的影響。個體的社會化過程是從家庭開始的,早期社會接觸從觀察父母的社交開始,家長的言行對子女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學業挫折經曆”也會製約以後職業投人程度和抗風險能力。研究揭示,在校學習期間學業成功個體的心理適應能力超過一般個體,而其擇業範圍更為廣泛。
(4)職業成熟度和滿意度
個體成功與否取決於在特定發展階段下的“成熟度”——特定時期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特征總和。它是個體麵對環境挑戰應有的能力和準備程度,是情緒和智慧能力的結晶。成熟度與解決問題的難易程度呈反比。作為一種假設構思,Super經過長達25年的“職業模式研究”,開發了“職業發展量表”,為職業成熟度的測量和評價提供了有效工具。
職業滿意度取決於能力、需要、價值觀、興趣、個性等特質的“釋放度”,也取決於特定工作環境與個體成長、探索經曆的適宜程度。滿意程度正比於自我概念的實現水平。有的人可能從工作本身體會內在滿意,有的人可能追求工作的挑戰性,而有的人可以因工作與其人生定位相符而感到滿意。因此,滿意度沒有統一標準,它取決於個體的自我概念。
(5)開發途徑
職業發展通過兩種途徑得到優化和順暢。其一是開發能力興趣,此類手段的實施多數見效於學生時期。Super主張教師、家長和心理輔導員應盡心盡責,觀其言行,鼓勵靈感。其二是促進自我認知,明晰優勢和劣勢。在這一過程中,組織需要對員工進行適當的指導,如歐美國家盛行配備職業指導人,通過與年長的指導人互動交流,使職員盡早自知確立人生職業定位。
在職業理論體係中,人生換位理論影響深遠。唯一遺憾的是,該理論缺乏結構支持。近來有關職業成熟度、滿意度和自我概念的若幹研究正試圖彌補這一缺憾。
4.界限妥協理論
Gottfredson深受Super影響,將其注意力集中於職業願望的發展過程,並提出界限妥協理論。該理論認為,職業願望是相容性和可達性判斷的結果,二者界限了職業範圍和方向。為說明相容性,Gottfredson重新闡釋了自我概念,提出自我概念包括兩層含義:社會我和心理我。職業選擇的首要推動力須建立一種基於“社會我”的相容性,“社會我”是由職業性別化取向、職業聲望(包括職業地位、技術能力)和工作領域三個維度構成的,是決定職業願望的重要因素。其次是“心理我”的相容性,“心理我”包括興趣、個性、價值觀。
職業可行性評價是對從事某職業的可行性判斷,是同相容性並行的另一個概念。Gottfredson認為,擇業實質是一種“放棄最愛一接受可行”的妥協與權衡的過程,它受到社會傳統影響,受性別歧視和道德的約束。並且,人們有不同的工作動機,大體有工作驅動、休閑驅動和家務驅動等動機。隨著年齡老化,動機日益轉變為家務驅動型,這也會影響擇業目標。
界限妥協理論是在20世紀後期,西方社會主張職業平等、屏棄性別歧視的背景下產生的。研究者獨到地分析了若幹社會化因素,並說明其抉擇順序,無疑是對特質論的升華,其積極的社會含義和指導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此類研究尚處於探索階段,大規模實證有待深化。
5.決策理論
決策理論的特點在於,對職業決策的動態性特征給出了細膩解釋,邏輯完整嚴密。Jopson和Dilley總結決策理論模型後提出,決策過程涉及決策者、情境、被擇方案三個要素,同時還提出有關職業決策的兩類模型範式:指導性模型和描述性模型。
指導性模型的代表人物是Restle和Tversky。Restle模型建議,決策者應遵循四類選擇標準:基本條件因素、負麵特征、正麵特征、個性特征。在判斷過程中,首先從備擇方案中剔除不滿足基本條件因素的方案(如薪酬水平);其次,對比方案之間的“正麵—負麵—中性”特征;最後,就方案內的“正麵—負麵—中性”特征加以比較。而Tversky的特征淘汰模型認為,正麵一負麵標準過於籠統,應將方案依重要性程度逐步淘汰。首先確定最重要特征(如安全係數),將不能達到最低要求的方案淘汰;然後根據次重要特征,再次篩選,直到滿意方案顯現。
描述性模型最具影響力的是Vroom的期望模型、Jannis和Mann的問答式模型。Vroom用期望理論來解釋個人的職業選擇行為,具體化為擇業動機理論,認為人們選擇職業有兩個步驟:
第一步,確定擇業動機。
擇業動機一職業效價×職業概率
擇業動機表示擇業者對目標職業的追求程度,或者對某項職業選擇意向的大小。職業效價是擇業者對某個職業價值的評價,取決於擇業者的職業價值觀和對某個職業要素價值的評估。職業概率是擇業者獲得某個職業的可能性,取決於職業的需求量、擇業者的競爭力及其他隨機因素。
第二步,比較擇業動機,確定選擇的職業。通常人們在職業選擇時,總是選擇效價最高、實現程度最高的方案。
問答式模型認為,決策意味麵對衝突,產生應激和危機,人們本能地作出係列思索。隻有各步皆為肯定,才進入一種警覺狀態,收集新工作的信息。
決策理論中,描述性模型源自對實踐的總結,是就現象的概括;而指導性模型注重合理化的建議,指導人們應當如何優化決策。然而實踐中,決策理論存在著一個最大的缺憾,即理性決策中不可擺脫的人性因素。
閱讀材料10-1
成都鼎鑫員工職業生涯規劃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