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職業生涯發展周期理論
職業生涯發展周期,也稱為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的基本分期,較為有影響的周期劃分有“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和“九分法”等。
1.職業生涯的三分法
職業生涯的三分法是將職業生涯發展階段分為早期、中期、後期三個階段。
2.薩柏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
薩柏是美國有代表性的職業學家,他把人的職業生涯發展劃分為五大階段。
成長階段。0~14歲,經曆對職業從好奇、幻想到興趣,到有意識培養職業能力的逐步成長過程。
探索階段。15~24歲,擇業、初就業。
建立階段。25~44歲,為建立穩定職業階段。經曆兩個時期:嚐試期(25~3O歲),對初就業選定的職業不滿意、再擇業;也可能滿意初選職業而無變換。穩定期(31~44歲),最終職業確定,致力於穩定工作。
維持階段。45~64歲,一般達到“功成名就”情景,不再考慮更換職業工作,隻求維持已取得的成就和社會地位。
衰退階段。人到65歲以後,健康狀況和工作能力逐步衰退,即將退出工作,結束職業生涯。
3.格林豪斯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
格林豪斯研究人生不同年齡段職業發展的主要任務,並以此將職業生涯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
職業準備。0~18歲,主要任務是發展職業想象力,對職業進行評估和選擇,接受必要的職業教育。
進入組織。18~25歲,主要任務是獲取職業信息,選擇一種合適的職業。
職業生涯初期。25~40歲。主要任務是學習職業技術,提高工作能力。逐步適應職業工作,融入組織。
職業生涯中期。40~55歲,主要任務是對早期職業生涯重新評估。強化或轉變自己的職業理想,選定職業,努力工作,有所成就。
職業生涯晚期。從55歲至退休。主要任務是繼續保持已有職業成就,準備退休。
10.2.2 職業選擇理論
1.帕森斯的職業-人匹配理論
這是用於職業選擇、職業指導的經典性理論。1909年,帕森斯在其《選擇一個職業》著作中明確闡明職業選擇的三個條件:①應清楚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智謀、局限和其他特征;②應清楚了解職業選擇成功的條件,所需知識,在不同職業崗位上的優勢、劣勢、補償、機會和前途;③上述兩個條件的平衡。
帕森斯的理論內涵是,在清楚認識、了解個人的主觀條件和社會職業崗位要求基礎上,將主觀條件與社會職業崗位進行對照,選擇一個符合個人條件的職業。職業一人匹配有兩種類型:因素匹配和特性匹配。
2.Holland的職業選擇理論
1959年,美國谘詢心理學家Holland首次從個體特質維度提出“職業選擇理論”,該理論認為:個性(包括價值觀、動機和需要等)是決定一個人選擇職業的重要因素之一,個性與職業是否匹配,將會影響員工的滿意度及流動率。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探索,該理論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形成了一個科研領域,而且理論構想在實踐中顯現出驚人的預測力。
職業選擇理論是建立在以下六條假設前提基礎上的:
(1)個性是職業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
(2)興趣包括在個性範疇之內;
(3)職業選擇觀是一種穩定的心理狀態;
(4)早期的職業幻想預示著未來職業方向;
(5)個性、目標定位的“自知程度”決定了職業選擇的聚焦範圍;
(6)為達到職業成功和滿意感,應選擇與個性特點相容的職業。
該理論認為,個性是遺傳因素、社會活動和興趣能力的交互產物。特別是周邊環境、他人行為受強化的程度對個性傾向和自我概念的形成有非常顯著的影響。經過研究,Holland等人提出了六種決定個人選擇何種職業的基本“個性傾向”,這六種個性傾向中的每一種都有與其相適應的工作環境。分別對這六種個性傾向進行了描繪,並列舉了它們的個性特點和與之相匹配的職業範例。
基於上述假設和分類,Ho1land等人開發了職業偏好測驗量表,作為職業預測工具,不同得分值對應不同的職業種類。職業選擇理論隸屬於特質與因素理論,是職業選擇領域中最富影響力的理論之一。
3.Super的人生換位理論
Super的人生換位理論是職業生涯理論中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該理論從時間順序出發,剖析生理、心理、社會和文化等對職業選擇、調整、變動的影響,先後提出五大類、14條觀點,這五大類觀點分別如下:
(1)閥限觀
主體和客體的多變性使得兩者匹配形成了寬泛的上下閥。主體的能力、個性、價值觀、興趣等這些特征組合存在著個體差異,這種差異與其所勝任的工作相匹配形成現實中的兩種可能:一是能力超越素質的標準要求,另一種是達到職業要求的限閥。
(Z)過程觀
職業選擇的變遷過程可劃為五個發展階段:成長階段(形成態度行為、建立自我概念)、探索階段(三步曲:新奇模仿一初步嚐試一現實思考)、確立階段(四重奏:反複嚐試一穩定發展一中期危機一重振雄風)、維持階段(保留維係現狀)和下降階段(退休衰老)。
同時過程觀還指出,職業發展是自我概念演進的過程,是個體內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不斷同化和順應、角色扮演和反饋學習的過程。短期內人們無法嚐試所有職業,因而自我概念同職業需求的匹配過程會複雜而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