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成大事要有大氣魄,管理要有臨危決斷的大智大勇(1)(1 / 3)

洞察企業危機的根源

在市場經濟中,每個企業在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都麵臨著多種危機。無論危機是來自企業內部的還是來自企業外部的,無論是何種危機的發生,都可能給企業帶來致命的打擊。因此,對於每個企業來說,都不能掉以輕心,都必須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加以防範,加強危機管理,預防企業潛在的危機。可以說,預防和避免潛在危機的發生是企業危機管理成本最低、風險最小的辦法,也是企業最明智的選擇。

企業潛在危機的特點主要有:第一,突發性。如果不重視並處理企業的潛在危機,企業潛在危機就可能變成企業的現實危機,而且往往是在企業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爆發,出乎人們的意料,使人措手不及。第二,嚴重性。當潛在危機變成企業的現實危機時,將使企業的正常活動陷入混亂,而且很可能給公眾帶來恐懼和驚惶,從而給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第三,餘波性。當企業潛在危機爆發時,有時很長時間以後公眾一遇到類似事件還會浮想聯翩、舊話重提。

管理者可以從以下幾方麵考察企業潛在危機的根源。

1.企業內部根源

(1)企業素質低下。企業素質低下的核心是人員素質低下,既包括領導也包括員工。這兩類人員素質低下都有可能引發企業的公共關係危機,特別是領導如果素質低下的話,那麼導致企業公關危機的可能性就更大。

(2)企業管理缺乏規範。這是企業素質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3)企業經營決策失誤。經營者決策失誤的情況很多,主要體現為方向性失誤、時機性失誤和策略性失誤等。其中,方向性失誤和策略性失誤是導致企業出現潛在公關危機的關鍵因素。

(4)企業法製觀念淡薄。現代社會是法製社會,市場經濟是法製經濟,企業員工是否具有法製意識,是否知法、守法,是否將企業的經營活動置於法的監督、保護之下,這對於正常地開展經營活動,規範企業管理行為,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5)企業公關行為失策。具體體現為:策劃不當,損害公眾利益。以公眾利益為出發點是公共關係策劃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公共關係活動缺乏必要的準備,準備工作做得越差,公共關係的成功率就越低。企業疏於傳播溝通,忽視與公眾的信息交流。傳播溝通可以優化組織結構,增進人際關係的和諧,取得對組織活動的諒解和支持。忽視公關調研,就會損害企業聲譽,調研是公共關係運作程序中重要的一步。

2.企業外部根源

(1)自然環境突變。它包括自然災害和建設性破壞兩個方麵。自然災害,如地震、海嘯、旱災、澇災、火山爆發、河流改道、山體滑坡等,這些災害具有很大的突然性,往往無法回避、損失巨大,常常使遭受打擊的企業麵臨滅頂之災。建設性破壞是一種人為的災害,指某些人由於短視、無知、疏忽、失誤等原因,未按客觀規律辦事,釀成一種人為破壞的結果。

(2)企業惡性競爭。企業惡性競爭即不正當競爭,是指市場經濟活動中,違反國家政策法令,采取弄虛作假、投機倒把、坑蒙詐騙等手段牟取不正當利益,損害國家、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不良競爭行為。

(3)政策體製不利。比如,傳統經營觀念的影響、行業封鎖、產品壟斷等弊端甚至可以把一個企業逼入絕境。

(4)科技負影響。它表現為:技術本身的危險性導致企業危機產生,往往表現為重大技術設備的嚴重事故,或者技術進步帶來技術標準變化導致的危機。

(5)社會公眾的誤解。它包括:服務對象對企業的誤解;內部員工對企業的誤解;傳播媒介對企業的誤解;權威性組織或人員對企業的誤解等。

(6)全新傳媒出現。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的出現使人類進入了網絡時代,使人們的溝通呈現範圍廣泛、雙向互動、個性化、低成本等不同於其他電子媒體的傳播特征。

將潛在危機預防作為企業危機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並不奇怪,令人奇怪的是許多人往往忽視了這一既簡便又經濟的成本降低辦法。

要預防潛在危機,首先,要將所有可能會對商業活動造成麻煩的事件一一列舉出來,考慮其可能的後果,並且估計預防所需的花費。這樣做可能很費事,因為企業內數以千計的雇員中的任何一人,都可能因為失誤或疏忽將整個企業拖入危機。但是,這個方法卻很管用。其次,謹慎和保密對於防範某些潛在商業危機至關重要,比如由於在敏感的談判中泄密而引起的危機。1993年,馬丁—瑪麗埃塔公司與通用電氣宇航公司通過多輪磋商終於達成了30億美元的收購案,這一秘密消息在高度緊張的日子中被保持了27天,結果卻在預定宣布前2小時泄露給了媒體,給公司帶來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