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成大事要有大氣魄,管理要有臨危決斷的大智大勇(1)(2 / 3)

要想保守秘密,就必須盡量使接觸到它的人數盡可能少,並且隻限於那些完全可以信賴且行事謹慎的人;應當要求每一位參與者都簽署一份保密協議;要盡可能快地完成談判;在談判過程中盡可能多地加入一些不確定因素(工程師們稱之為“雜音”),這會使竊密者真假難辨等。即使做了這些,也應當有所提防,因為任何秘密都可能會泄露。

提高危機辨識能力

企業危機包括諸多方麵,不僅僅指企業麵向公眾或顧客的重大事故處理,還指不論客觀還是主觀因素、抑或是不可抗力所引發的能夠導致企業處於危險狀態的一切因素。從分類上,企業危機包括人力資源危機、產品服務危機、客戶危機、行業危機、財務危機、媒體危機、計算機技術危機、工作事故、訴訟危機、侵權危機、合同危機、政策法規變更、天災人禍、破產危機、並購危機、保衛工作危機、企業戰略危機、供應鏈危機、文化衝突、多元化危機、權力交接危機等多種危機模式。

零點調查、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危機管理課題組和中國惠普有限公司於2003年8月共同合作完成了一項關於“企業危機管理現狀”的調查結果表明,45.2%的企業處於一般危機狀態,40.4%的企業處於中度危機狀態,14.4%的企業處於高度危機狀態。也就是說,一半以上的企業處於中度以上的危機之中。當前企業經常麵臨的三種危機依次是人事危機、行業危機、產品和服務危機。

每一種危機都可以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危害,其中影響較為嚴重的有財務危機與媒體危機。這兩種危機足以置企業於死地。西方國家流行的“現金流為王”思想就是財務危機的重要表現,原百富勤、愛多等企業的破產都是緣於現金流的困難。媒體危機常常是導致企業一切危機總爆發的導火索。這兩種危機一旦爆發,企業甚至都來不及采取補救措施。

關於企業危機,有這樣幾個特點:

(1)企業危機常常比較隱蔽,甚至連一些資深專家也難以察覺。

(2)危機爆發具有緊急性。危機一旦爆發,常常勢不可擋,既具有突發性,又具有快速擴散性。

(3)危機傳播具有公開性。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危機的傳播,常常會導致事態嚴重惡化。企業出現財務危機,其結果是形成危機連鎖反應,所有的資金鏈條頃刻間土崩瓦解。

(4)辨識企業危機,通過企業自身的預防與檢查常常難以奏效。

有人認為,隻要企業建立自己的危機預防與處理係統,就可以高枕無憂。從有關調查結果來看,52.3%的企業中設有專門的危機管理團隊,其中46.8%的管理團隊由高層管理人員全權負責,34.1%由高層管理人員和高級公關經理組成。但即便如此,眾多企業還是會出現許多致命的危機?有道是“醫生都難治自己的病”,問題在於“隻緣身在此山中”。因此,借助於“外腦”幫助診斷是企業繞不開的必經之路。

如果說谘詢公司是企業醫院,那麼谘詢顧問就是企業醫生。企業生病,當然願意找名牌醫院、專科醫院,找知名醫生。一些專門的谘詢公司在診斷過程中,常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結算表危機測試法、收益表危機測試法、資產負債表危機測試法、野田式危機測定法、商品結構危機測定法等。通過一係列的檢測手段,對企業危機的各項指標就有了十分翔實的數據,都可以換算為企業在各項經營管理方麵的危機指數。在對企業危機程度進行診斷評測之後,一方麵為企業領導指出了企業當前存在的主要風險;另一方麵也會提出企業解決主要危機的一些策略。同時,還可以幫助企業建立自身的危機預警係統。

危機何時發生,的確難以預測,這是因為引發危機的因素非常之多,尤其是外在環境變動時所產生的危機更難以捉摸。不過企業若出現以下現象,的確較易發生危機:

(1)改變行為常態,出現異態。

(2)本身的狀況(製度)不健全。

(3)在變動的政治經濟環境中,風險高、事故多。

(4)處於順境,易為眼前的利益和局部的勝利所迷惑。

(5)新的政府法律頒布。

(6)市場新的技術產生。

(7)競爭對手的競爭戰略改變。

(8)社會結構的急遽變遷。

(9)事情繁瑣,缺乏周密計劃。

(10)處於激烈競爭的情境中。

(11)受環境影響,情緒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