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第二天果真上班了,他酗酒的壞習慣也從此克服。不僅如此,在隨後的一次勞資談判中大衛站在保羅的一邊,給了保羅有力的支持,大衛還勸說了工人們,讓工人們像往常一樣和氣地與工廠簽訂了合同。
寬容並不代表無能,而是一種高明的管理策略。如果你能寬容地對待下屬,既可以消除當事人的尷尬,更會增加下屬對你的敬佩,融洽你們之間的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與下屬保持適當距離
在領導與下屬相處時,要記住保持一定的距離。當然若距離太遠,“可望而不可即”,讓人“敬而遠之,望而生畏”,“神聖得不可接近”,似乎也沒人買賬。
無原則地接近往往會適得其反。“與群眾打成一片”是許多人喜歡標榜的。但是不是距離越近越好?也不是。
首先,人都有這樣一種慣性,即“得寸進尺”。你要是對他近乎些,久而久之,他便會由最初誇讚你這位領導沒有架子,工作作風好,進而和你稱兄道弟,不分裏外、上下、輕重,甚至有可能得寸進尺。比如一位服務部的經理小陳就是與手下人打得過於火熱,後來每一次分配工作,手下人竟然都要跟他討價還價一番,搞得小陳自己相當被動。
其次,一般人都有“宰熟”的心理。生人或接觸有限的人,因為摸不清底細,便不敢輕舉妄動。沒有了距離,大家相當熟悉,從生活習慣到特長愛好,了如指掌。根據你的喜好投你所好也好,知道你的弱點采取相應對策也罷,你的一舉一動都在別人眼中。如此一來,你由領導成了被監控的對象甚至被利用的傀儡。
領導可以一直以“與群眾打成一片”的形象出現。這樣下屬可以比較自由地向其反映各種情緒,也可以流露一些情況,還可以在非正式的場合稱呼隨便點。但是,絕不允許他們沒有上、下級觀念,也不允許他們過於放肆。得讓下屬清楚,領導永遠是領導,無論領導多麼和藹可親、多麼平易近人,那也是為了更方便地開展各種工作、實施各項措施。領導藝術的高明、巧妙,隻是從另一方麵證明了他是一位領導的事實。讓下屬感覺到這一點,既有利於自己決策的平穩展開,也在不知不覺中樹立了領導者個人深入群眾、深得人心,同時又有工作魄力、業務能力的良好形象。
在下屬麵前要適當表現“身份”
領導跟員工在一起時,要適當表現自己的“身份”,在辦公室裏與員工相處,別人應該一眼就能瞧出誰是員工,誰是領導。如果你不能表現出這一點,那麼,你這個領導就是失敗的。
你雖然不必過於矜持,但要讓你的員工起碼意識到,你是領導。這樣,即使是活潑、輕佻的員工也不至於去拍你的肩膀,或拿你的缺點肆意開玩笑。他們在你麵前會小心謹慎,會看你的臉色行事。當你們一起離開辦公室時,他會恭恭敬敬地把門打開,讓你先行。
作為領導,要保持自己的威嚴,在無形中造成員工對你的尊敬之意,會為你的工作的開展創造條件,員工會處處小心——至少在表麵上尊重你的意見,當他們執行任務有困難時,會與你商量,而不會自作主張、自行其事。
領導要注意自己的講話方式,在辦公室裏跟員工講話,一般要親切自然,不能讓員工過於緊張,以便更好地讓對方領會自己的意思。但是在公開場合講話,譬如麵對許多員工演講、作報告,要威嚴有力,有震懾力。
但不管在哪種情況下,領導講話都要一是一,二是二,堅決果斷,切忌含糊不清。
跟員工交談,即使員工一方處於主動,領導聽取對方談話,也切忌唯唯諾諾,被對方左右。如果對方意見與自己意見相左,可以明確給予否定,如果意識到員工意見確是對企業對自己有利的,也不要急於表態。
多思考,少說話,也可以以“讓我仔細考慮一下”或“容我們研究、商量一下”來結束談話。這樣,在回去之後,員工不會沾沾自喜,而會更加謹慎,領導也可以利用時間從容仔細考慮是取是舍,這在無形中增加了領導的權威,總比草率決定要好。
行為是無聲的語言。很多員工與領導直接交談、交往的機會不是很多,他們了解你往往是遠遠地看到領導的一舉一動,或通過其他一些材料,員工們會根據每一個較小的事情來判斷領導。
作為領導,當你顯示自己的身份時,你是將辦公室的門敞開還是緊閉?當你走出辦公室如何與員工打招呼,你如何接聽電話?如何回複來信?每一個細節都會映入員工的腦中。每一個細節,都是在向員工們傳達了自身的一份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