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剖析對方
通常,與我們合不來的人,他的短處映在我們眼中會顯得特別醒目。這是人性的弱點,除非你有克製的能力,否則誰也免不了。
你對合不來的員工,要養成“多看他的長處”的習慣,坦率地承認他的長處,客觀對待他的短處。
最重要的是從他身上找出與你共同的地方,如此一來,你對他就更有一份“親切感”,對拉近雙方的距離有極大的好處。
3.積極地接近
以雙方共通的部分為“接觸點”,並以此作為共同的話題,與他交談。例如:
“聽說,你很喜歡莫紮特的作品,真巧,我也是莫紮特迷呢。最近,市麵上出現一套莫紮特作品集,你知道這個消息嗎?”
4.活用他人的長處
任何人若被置於可以發揮自己長處的狀況下,都會情不自禁地奮發努力。
在“如魚得水”的情況下,他的整個人都會變得開朗,能力也得以大展,人際關係也會變好。
另外,他對領導有如此“識人之明”更會懷抱“感激之心”,因而會更加努力以工作成績回報。對他個人也好,對部門也好,這都是好現象。
5.想通彼此的關係
人與人的交往,可以深到肝膽相照,也可以淺到“隻認識而不打招呼”,其間的狀態真是不一而足。
與你合不來的員工,你能努力接近到什麼程度,難免有個“最後的界限”。隻要你確實盡了心力,縱然效果有限,也不必懊惱。
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領導能容人之過才能用好人、留住人,而員工由於領導不計前嫌,自然不會生活在被責備的壓力之中。“君讓我一尺,我讓君一丈。”員工為回報領導,就會更加努力地工作。
人無完人,不要求全責備
作為企業的領導,要有謙讓之德、容人之智、納人之量、大智若愚之風,能夠高處著手,還能妥善處理細小問題,既能展現領導的高尚風格,又能贏得他人的尊重。這是一種大智慧的體現。
領導總是期待團隊成員個個是優秀的人才,隻有長處而沒有令他擔心的短處,但實際上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每個人的長、短處參差不齊,或多或少皆有其不足的地方。領導若是一心期盼找到沒有缺點者才予以任用,那恐怕就得永遠孤軍奮戰了。所以,領導的任務就是讓團隊中的成員皆能將其長處充分發揮。
貞觀年間,有關部門向唐太宗啟奏,說淩敬(貞觀中期因魏徵舉薦而為官)向人乞求借貸。唐太宗聽了之後非常生氣,責備魏徵等大臣濫薦官員,欲加懲處。
魏徵聽了之後回答:“臣等每次承蒙隆下垂詢,總是會列出被舉薦者的長處,並且會講出他們的短處。淩敬這個人,有學識,敢於諫誨,是他的長處;愛好生活享受,喜歡經營財利,是他的短處。現在淩敬為人撰寫碑文,教人讀《漢書》,藉此附帶請托,彼此交換條件來謀求利益,這不就與我向陛下所稟報的相同嗎?陛下沒有用他的長處,卻隻看見他的短處,而怪罪我們欺君罔上,實在不能使我們心服。”唐太宗聽了之後覺得有理,就采納了魏徵的意見,沒有作處分。
領導容易犯像唐太宗一樣的毛病,當聽到員工有不適當的言行時,總是很快地就作判斷而直接怪罪責罵,而不去深入了解事實真相,作綜合性考慮。這樣欠缺思慮的處理模式極易造成彼此之間的誤解,甚至造成人員的流失。
成功的領導在帶領團隊時,並不是不知道人有短處,而是知道他的最大任務在於發揮員工的長處。然而,若是一個人的短處足以妨礙其長處的發揮,或者妨礙到團隊組織的紀律、正常運作與發展時,則領導就不能視而不見,必須嚴肅地處理。尤其是在品德操守方麵,正所謂:人的品德與正直,其本身並不一定能成就什麼,但是一個人在品德與正直方麵如果有缺點,則足以敗事。所以領導要容忍短處但也要設定判斷及處理的準則。
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當你隻關注一個人的缺點時,你的注意力會集中在他是否犯錯上,而不是關心他在哪裏有更好的表現了。用人時若隻是盡挑短處,不僅無法放心委任,還容易變得患得患失。那麼我們該如何去做呢,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