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能容人之長也能容人之短,容人是管人的超級藝術(1)(2 / 2)

對事物一味的求全責備最終會一無所獲。看見一根頭發絲在一席佳肴中,於是便憤然倒掉所有的美味,當事人失去的就不僅僅是美味,還失去了一個人的良好品德。對人才,看見他們身上有“灰塵”便避而遠之,結果失去的不隻是人才,而是事業的發展前途。在當今社會,誰占有了大量人才,誰就占有了主動。發展的機會一瞬即逝,往往不經意的一次決策就注定了以後的失敗。領導要在現代及未來的競爭中占有先機,就必須用高層次的人才,大膽地用有缺點的人才。

當年,北歐航聯董事會為擺脫危機,聘任盧爾森為總經理。盧爾森上任後大刀闊斧地改革,在不到2年的時間裏就扭虧為盈。但這位經營天才卻有許多毛病,公司內部的好幾位董事都不喜歡他。盧爾森自稱是一個“有表現癖”的好出風頭者,聲稱“天下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在表演亮相”。一些同事也對他的作風表示不滿。但公司董事會還是留任他當總經理,因為他能為他們帶來效益,這實質就是隻用其長而棄其所短。

總之,領導在擇人方麵既要有一定的原則性,同時又要有一定的靈活性,這樣才能選好人才,用好人才。

領導用人要有耐性

領導必須具有一流的耐性。他對人對事都應如此,即使追隨者有許多缺點,麻煩不斷,領導也應克製,在暫時的障礙與壓力下,仍要保持前瞻性。總之,領導應有耐性,同時還應堅守自己的目標。

美國傑出的領袖林肯就是一個很有耐性的人。美國南北戰爭的頭幾周,年輕俊美的麥克裏蘭將軍帶著20門大炮和一架手提印刷機開入西弗吉尼亞,打敗了幾股南軍。這隻是幾場小仗罷了,但卻是北方第一次打勝仗,所以顯得意義非凡。麥克裏蘭更特意造成這種聲勢,他以手提印刷機發出幾十份精彩又誇張的快報,向國民宣布他的成果。

再過幾年也許他的荒唐行徑會被人恥笑,不過在當時,戰爭是一件新鮮事,人民心慌意亂,渴望領袖人物的出現,所以他們十分聽信這位青年軍官對自己誇張的評價。國會決定感謝他,人們也稱他為“小拿破侖”。“牛徑溪”之役慘敗後,林肯把他請到華盛頓,擔任“波多馬克軍”司令。

他天生是個領袖人物。每當士兵們看見他騎匹白色戰馬奔馳而來,總會鼓掌叫好。何況他勇敢地接下“牛徑溪”的敗兵殘將,加以訓練,恢複其信心,建立其士氣。這種事沒有人幹得比他好。到了後來,軍隊的規模已在西方世界數一數二。他手下的將士們個個鬥誌昂揚,渴望一搏。人人都嚷著作戰——隻有麥克裏蘭例外。林肯一再催他出擊,但是他不肯。他舉辦遊行,大談未來的計劃,可是僅止於此——隻是空談而已。

他拖延、耽擱,找各種借口,硬是不肯前進。有一次,他說軍隊正在休息,不能進攻。林肯問他軍隊到底做了什麼事,會累得需要休息。安蒂坦戰役之後,李氏戰敗,麥克裏蘭手下的軍隊遠比李將軍部隊多得多。如果麥克裏蘭肯追擊,也許就能夠俘虜李氏的軍隊,結束戰爭。林肯一連幾星期催他追擊李氏——寫信催,打電報催,派特使去催。最後麥克裏蘭竟說馬兒累了,舌頭疼,他無法行動。

半島戰役中,馬格魯德將軍僅以5 000兵力阻擋麥克裏蘭的10萬大軍。麥克裏蘭不往前攻擊,隻是築起城垛工事,一再要求林肯加派人手。林肯說:“如果我真的派10萬人去增援,他就答應明天開向李其蒙。等明天到了,他又拍電報說他探知敵軍多達40萬人,沒有後援他無法進攻。”戰爭部長史丹頓說:“如果麥克裏蘭手下有100萬士兵,他會發誓敵軍有200萬,然後坐在泥地上嚷著要3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