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缺點的人往往優點也很少
得人才者興,失人才者衰。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都是如此。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當企業競爭的重點逐步從爭資源、爭市場、爭技術轉向爭人才時,人才競爭已經成為每個企業必須麵對的戰略性問題。
人作為個體,各有短長,如果用之得當,人人都是人才。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而天才是放對了地方的人才。清人顧嗣協寫過一首詩:“駿馬能曆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就短,智者難為謀。生材貴適用,慎勿多苛求。”曆險用馬,犁田用牛,這是人盡皆知的常識,但其中隱含著一條深刻的用人規律,就是知人善任,用其所長。
林肯說:“我的生活經驗使我深信,沒有缺點的人往往優點也很少。”
德才兼備、能文能武、能說能做的完美人才古今少見。大多數有才華者不是恃才傲物就是缺點明顯,讓領導愛起來比較難。百事不成、既窮又老的薑子牙直鉤垂釣,可謂傲慢至極,文王容而愛之,尊崇備至,終成滅商興周大業;管仲與好友鮑叔牙合夥經商時愛占便宜,出征打仗時衝鋒在後、退卻在前,但管仲遇到齊桓公這位明主後,卓越的治國才能得以發揮,幫助齊桓公成就了霸業。
有的企業家就非常善於用人,他讓愛吹毛求疵的人去當產品質量監督員,讓謹小慎微的人去當安全生產監督員,讓喜歡斤斤計較的人去參加財務管理,讓愛道聽途說的人去當信息員,讓性情急躁、爭強好勝的人去當突擊隊隊長,讓辦事婆婆媽媽的人去抓勞保。結果,這個企業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員工各盡其力,企業效益倍增。
由此可以看出,隻要安排到合適的位置,人人都是人才。如果領導苛求人才,希望人才十全十美,必定難以找到人才。作為領導,不應以找出人的短處來顯示自己的聰明,而是要發現別人的長處,並通過合理搭配,把“有缺陷”的人才整合成完美的人才組合,發揮其整體優勢。
因此,企業在“識人”的過程中,要在尊重人才、愛護人才、培養人才和使用人才上形成一種習慣,即人人都是人才。要相信人的潛能是無限的,相信人人都有才,相信人人都能成才,堅持人人平等的原則,為人才提供一個寬廣的舞台,使他們能為企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擇才要容其短
人無完人,即便是再有才能的人也會有這樣那樣的過錯。常言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況且聖人也會有過錯。”若領導隻見其短而不見其長,一味地求全責備,則不僅得不到人才,弄不好還會致使人才外流。
不求完人就是不計較其細微的錯誤,也不在意其自身的缺憾,更不關心其出身是否高貴,隻有一點,他有才德就應得以任用。“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過分強調次要的方麵必然會物極必反,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而且過分地求全責備會使領導很難分清是非,有時隻見外表而看不到本質,看到一個人醜陋,即使他有“八鬥之才”也不加任用;員工犯了一點錯誤,即使他有很高的技能也棄之如敝履。這樣的領導最終隻能是眾叛親離,變成孤家寡人。
著名作家梁曉聲曾在一次演講上講了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女青年被分配到一家搞設計的單位,領導及身邊的同事一見女孩那麼醜,心裏就不大舒服,沒多久那位女青年就走了。這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這可是一個搞設計的單位啊!怎麼那麼在乎人家的長相呢?這正是不善於容人的表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處,這是不爭的事實。領導不能“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如果過分地考慮人家的不足之處則會因小失大,既不能識得人才又不能很好地使用人才。大肚能容的領導總想把員工的不足置於一邊,關注最多的則隻是他們的實際能力。對於有缺點的人,聰明的領導的做法是“取大節而略其小過”。
一些領導事業的成績往往在於善用有過錯之人。這些人往往有很高的能力,因為才能發揮不了也不為人所知,一旦領導不計較其小過而加以重用,他們就會盡力地展現自己的才能,最終助領導一臂之力。台灣萬有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能夠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麵就在於用人。他不用“老實”“聽話”的人,相反,對真正的人才,即那些既有真才實學又能開創新局麵的人,盡管有點“毛病”,爭議大,甚至還有人反對,也堅決要用,必要時還委以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