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盟軍決定在1944年實施代號為“霸王行動”的諾曼底登陸作戰。這一計劃在1942年開始擬訂時,就受到英美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並商定這一戰役的最高統帥由一位美國人擔任。而最高統帥一職,馬歇爾被有關人士普遍看好,因為他對世界六大戰場的美軍指揮有方,聲名顯赫,贏得國內國外的充分信任。這時,英美的重要人物都作出了表態。早在1942年7月31日,丘吉爾就在電報中致羅斯福:“如果任命馬歇爾為‘霸王行動’的最高統帥,我們定會同意。”
1943年8月,美國陸軍部長也表示:“馬歇爾憑著他的聲望、素質和能力,一定能勝任……我看再也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了。”
1943年秋,盟國首腦們在魁北克會議上,一致同意馬歇爾擔任這一職務。
但出人意料的是羅斯福最後卻選擇了馬歇爾麾下的一位陸軍作戰計劃處處長,而他的上麵有366位比他職位高的將領都沒被任命。作出這樣的決定,主要是羅斯福需要馬歇爾在自己身邊出謀劃策,但更重要的是艾森豪威爾頭腦冷靜,目光遠大,軍事戰略思想明確而堅定,並能果斷決策,能排除各種困難的幹擾。他還善於發揮諸兵種協同作戰的優勢,而且開朗樂觀,善於團結部下。基於這些原因,羅斯福排除資曆、年齡的影響,鄭重地任用了艾森豪威爾,終於取得諾曼底登陸戰的勝利。
識人在“活”,而要“活”就不能拘泥於陳規。否則,就沒有創新,也不能發現更多的人才,不能在事業上一帆風順、蒸蒸日上。
從實踐中觀察、鑒別人才
真正的人才不是用來“紙上談兵”的,而是關鍵時刻要看其實在能力。時代需要的是實幹家而不是空談家。怎樣判斷一個人是空談家還是實幹家?方法不過是讓談話者去幹實事。用一句很簡單的英文諺語即可道明實幹與空談的差別:“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這即是說事實勝於雄辯。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領導往往很難一時察覺某個人是否有才,但直覺上領導又不忍放棄選才的機會,於是不得不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理,興許試用之後賢庸自明。但試用是要擔風險的,萬一試用不成功,不僅沒有覓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反倒把自己的秩序給打亂了。聰明的領導便生一計,讓其到基層去辦事,通過對其“業績”的考察來決定是否給予升遷。這確實是一種好方法。現代的多數企事業單位在招聘人才後大都有一個試用期,試用期滿,老總就會對下屬的成績作一個評價,能夠留下來的當然是為領導所滿意的、被認為是人才的下屬,有時領導還會從其中的特別優秀者中選出一部分委以重任。這便是領導以政試之、察其真才的做法。
有時,領導沒必要讓所有的人都去做類似的事情,而是在較為器重的人中讓他們去做特定的事,通過他們的處世技巧,從而判斷其是大才還是小才。這一部分人往往是領導考察的對象,如果幹得令領導滿意,極有可能成為領導的接班人。而領導要選擇接班人更要謹慎行事,委之以政,時時考察。往往選擇接班人的結果如何,恰恰反映了一個領導的識才能力,是一個領導有無識才藝術的標準。
與謀略比較起來,後者更注重於識大才,而前者可適用於不同的人群,而且操作性極強,領導可以隨心運用。
三國時,“臥龍”與“鳳雛”齊名,但最初“鳳雛”龐統沒有得到重用。於是他帶著魯肅和諸葛亮的推薦信去投劉備,但去後並沒有把推薦信拿出來。劉備不了解龐統的才能,就把他派到耒陽當縣宰,但他到任後不理政事,終日飲酒作樂。有人將情況報告劉備後,劉備就派張飛去察看。張飛去後,果如所言,就責備龐統說:“你終日在醉鄉,怎麼會不耽誤事呢?”龐統便讓下麵的人把所積公務都拿來,不到半日,便批斷完畢,而且曲直分明,毫無差錯。張飛大驚,回去向劉備具說龐統之才。這時龐統才將推薦信交上。信中魯肅稱龐統不是個隻能管理小縣的人才,建議劉備重用。諸葛亮這時回來也稱龐統是“大賢處小任,以酒糊塗”。劉備這才認識到龐統是有傑出才能的人,便委以重任,作為諸葛亮的副手,共同參與軍機大事。
在劉備委任龐統,察其才能,再加上魯肅、諸葛亮兩位的推薦,終於找到了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