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除了有被重視、被信任、被尊重的需要外,還有獵奇好動、探索的需要。“危機”的出現可滿足員工的這一需要,刺激員工試行自己新的工作思路,並且鼓勵和支持他們去冒險,滿足個人抱負。作為領導,可適當創造一點兒危機感,給員工提供一些動力。
試想,如果企業的一切都在平穩中進行,任何事情都平淡無奇,沒有什麼問題,那麼工作自然也就不需要,更談不上什麼積極性和創造性了。這時,領導可適當地運用“危機”手段,將企業“攪拌攪拌”讓員工“活”起來。事實上,人們很多時候是在承受著“危機”的巨大壓力下獲得成功的。
很多企業正是通過這一渠道,有效刺激員工的想象力,獲得新的思路和方法的。
當然,製造一個危機並不意味著是去攪亂企業的現況,而是要去創造一個機會,將企業經營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危機激勵猶如一個人在森林中被猛獸追趕,他必須以超出平日的速度向前奔跑。對他來說,後麵是死的危險,而前方則是生的機會。
在中文裏,“危機”一詞是由兩個詞組成的:第一個是“危險”;第二個是“機會”。
實踐證明,危機作為一種壓力,將促使人們利用他們全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解決領導交給他的問題,而且隨著其處理複雜事物能力的提高,給他更多的自信,鞭策他不斷地用他的積極性做好工作。所以,領導若想有效鞭策員工,開發其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好的方式之一是給予他們“危機”,激起他們的勇氣。
對於那些具有冒險精神的人來說,“危機”的挑戰是最強有力的激勵力量。他們認為,領導所給予的“危機”是對自己能力的承認和最高的褒獎,讓自己英雄有用武之地,從而精神倍增。因為,克服“危機”常需要員工有較高的能力和技巧。而對於那些故步自封者,“危機”將提醒他們:原地踏步一定會被擊垮、淘汰的。
對企業而言,“危機”是一次瘋狂的旅行,存在危機性。所以,“危機炸彈”也不可一味盲目地投擲,將員工狂轟濫炸。否則,一些員工可能會因為浩如煙海的“危機信息”茫然不知所措。須知,製造“危機”的目標是開發他們的潛能,而不是讓他們走入死角。
作為企業的領導,你要不斷地向員工灌輸危機觀念,讓他們明白企業生存環境的艱難,以及由此可能對他們的工作、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這樣就能激勵他們自動自發地努力工作。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企業的生存環境瞬息萬變,自身資源狀況也在不斷變化之中,企業發展的道路因此充滿危機。
正因為這樣,華為集團總裁任正非才會警告員工:“華為的冬天很快就要來臨!”惠普公司原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普拉特才會說:“過去的輝煌隻屬於過去而非將來。”企業老總們對危機的感受是深刻的,但一般員工卻未必能感受到,特別是不在市場一線工作的那些員工。很多員工都容易滋生享樂思想,他們認為自己收入穩定,便會高枕無憂,工作熱情也會日漸衰退。因此,企業領導有必要向員工灌輸危機觀念,樹立危機意識,重燃員工的工作激情。同時,這也有助於員工們理解和支持企業領導所采取的一些無奈之舉。
今天,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各個行業的競爭都異常激烈,各個企業間更新、淘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呈現出了各種各樣讓人眼花繚亂的景象。正當一些原先名氣非常大的企業逐漸衰敗之際,很多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企業卻如日中天,光彩耀人。從某種程度上說,市場競爭其實就是一場隻許前進不許後退的殘酷競賽。危機意識其實就是一種強烈的生存意識,作為一名企業員工,如果你不積極進取,不能認識到當前慘烈的競爭形勢,那麼你注定要被企業所淘汰。
一個具有強烈憂患意識的民族,是一個最有希望的民族。一個具有憂患意識的企業,也一定是一個充滿著希望的企業。
對於企業來說,最大的風險就是沒有危機意識。所有的成功企業,都是注重危機意識的企業。比如海爾集團以“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為生存理念,使企業保持蓬勃向上的發展勢頭。小天鵝公司實行“末日管理”戰略,堅守“企業最好的時候,也就是最危險的時候”的理念,因此做到了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
激勵專家認為,通過以下措施,可以有效地樹立員工的危機意識:
(1)向員工灌輸企業前途危機意識。企業領導要告訴員工,企業已經取得的成績都隻是曆史,在競爭激勵的市場中,企業隨時都有被淘汰的危險。要想規避這種危險,道路隻有一條,那就是全體員工都努力工作,才能使企業更加強大,從而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