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手下有一支穩定的銷售團隊,這個團隊大概有二三十人。長期以來,這個銷售團隊的業績一直不錯,可是想要成為公司最佳銷售團隊,卻似乎總是差一點。李先生經常思考其中的原因,總是感覺這個團隊好像缺點什麼。
一個偶然的機會,李先生帶著他們參加了一個團隊拓展訓練,當時大家都玩得非常開心,以前所未有的合作精神完成了很多高難度的項目。訓練回來後,李先生輾轉難眠,他意識到,團隊缺少的就是一種信念,一種相互扶持、相互幫助的氛圍。
於是,李先生給大家下達命令,每天最少要誇一名同事,要努力地幫助每一名需要幫助的同事。李先生自己也以身作則,一改以前的不苟言笑的作風,將讚美的話語掛在嘴邊,甚至對於那些工作不理想的員工,也由以前的批評變成了鼓勵。辦公室的笑聲漸漸多了,每個人的聲音都開始充滿了信心和力量,一股勃勃生機蕩漾在每個員工的身邊。
要使人們始終處於施展才幹的最佳狀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表揚和獎勵——沒有什麼比受到領導批評更能扼殺人們的積極性了。
在員工情緒低落時,激勵獎賞是非常重要的。身為領導,要經常在公眾場合表揚有佳績者或贈送一些禮物給表現特佳者,激勵他們繼續奮鬥。一點小投資,可換來更好的業績,何樂而不為呢?
競爭激勵:讓員工主動展開競爭
不服輸的競爭心理人人都有,強弱則因人而異。即使一個人的競爭心很弱,但他的心中也總會潛伏著一份競爭意識。因為每個人都希望出人頭地,其潛在心理都希望站在比別人更優越的地位上。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種潛在心理就是自我優越的欲望。有了這種欲望之後,人類才會積極成長,努力向前。當這種自我優越的欲望出現了特定的競爭對象時,其超越意識就會更加鮮明。
明白了這一點,企業領導隻要利用員工的這種心理,並為其設立一個競爭的對象,讓其知道競爭對象的存在,就能夠輕易地激發其工作熱情,從而讓其主動展開競爭,工作效率自然就會提高。
查爾斯·施瓦斯是美國著名的企業家,他管轄下的某個子公司的職工總是完不成定額。該公司經理幾乎用盡了一切辦法——勸說、訓斥,甚至以解雇相威脅。但無論采用什麼方法,都無濟於事。也就是說,這些工人還是完不成定額。有鑒於此,施瓦斯決定親自到該公司處理這件事。
施瓦斯在公司經理的陪同下到公司巡視。這時,正好是白班工人要下班、夜班工人要接班的時候。
施瓦斯問一位工人:“你們今天煉了幾爐鋼?”
“5爐。”工人回答說。
施瓦斯聽了工人的回答後,一句話也沒說,拿起筆在公司的布告欄上寫了一個“5”字,然後就離開了。
待夜班工人上班時,看到布告欄上的“5”字,感到很奇怪,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就去問門衛。門衛將施瓦斯來公司視察並寫下“5”字的經過詳細地講述了一遍。
次日早晨,當白班工人看到布告欄上的“6”字後,心裏很不服氣:夜班工人並不比我們強,明明知道我們煉了5爐鋼,還故意比我們多煉1爐,這不是明擺著給我們難堪,讓我們下不了台嗎?於是,大家勁兒往一處使,到晚上交班時,白班工人在布告欄上寫下了“8”字。
智慧過人的施瓦斯用他無言的“挑撥”,激起了公司員工之間的競爭,最高的日產量竟然達到了16爐,是過去日產量的3.2倍。結果這個平日落後公司的產品產量很快超過了其他公司。
施瓦斯利用人們“好鬥”的本性,成功激起了公司員工之間的競爭,不僅巧妙地解決了該廠完不成定額的難題,還使工人們處於自動自發的工作狀態。
競爭意識是人們渴望認同、渴望卓越的心理體現。企業領導要充分利用員工的這種競爭意識,有目的地為他們設立競爭目標,讓他們與自己的內心設計相符,不斷激發其自身潛能,讓其為企業作出更大的貢獻。在具體實施時,可以參考如下做法:
(1)做好崗位備份,讓員工時刻感到競爭的壓力。給每個員工以公平競爭的機會,每個崗位都要有一個或多個備份,不能一個崗位隻有一個人能做,讓員工們時刻感受到競爭的壓力,要想比競爭對手做得好,就要更加努力工作。
(2)向特殊員工暗示競爭對手的存在。如果某位員工身份特殊(如有高層關係或裙帶關係時),工作不積極,卻又不好直接給其設立競爭對象,不妨用言語暗示他,讓他知道競爭對手的存在,從而激發該員工努力工作。比方說你隻要告訴他:“你和××兩個人中的一個,晉升是指日可待的。”這就等於對他暗示了競爭對手的存在,如果再不努力,晉升機會就會失之交臂。
(3)為需要激勵的員工設立一個競爭對象。當競爭對象不容易找到時,企業領導不妨設一個競爭對象,讓員工彼此競爭,如跨部門設立或尋找同崗位的兼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