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通過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可知,內外部組織整合對吸收能力有正向影響,吸收能力對新產品開發績效有正向影響。這表明,吸收能力在內外部組織整合與新產品開發績效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內外部組織整合不僅直接影響新產品開發績效,而且會通過影響吸收能力間接影響新產品開發績效。因此,對於國內製造企業而言,通過提高吸收能力可以改善內外部組織整合對新產品開發的績效影響。
第三,通過比較內外部組織整合對新產品開發績效的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可知,無論在直接效應還是間接效應方麵,內部組織整合對新產品開發績效的影響程度都要高。這表明,國內製造企業盡管已經開始認識到組織整合的作用,並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組織整合提升新產品開發績效,但在外部組織整合對新產品開發績效的貢獻還處於較低水平。這一實證檢驗可能符合與中國製造企業的現狀,例如,在汽車行業,由於缺少適合國內企業的供應商、尤其是對戰略合作型供應商在參與製造商新產品開發活動的理論和方法指導,國內企業在開展供應商參與新產品開發實踐時,往往不是著眼於企業現有產品及其供應鏈的特點,而是簡單模仿和照搬照抄其他企業現成的方法,由於缺乏針對性和科學性,所以供應商參與對新產品開發績效的貢獻不高。在客戶參與新產品開發方麵,多數國內製造企業對於客戶參與新產品開發的意識也較弱,許多項目由於缺乏足夠的客戶參與,從而影響了新產品開發的績效。另外,即使是客戶參與程度了新產品開發,但由於缺乏有效的協調機製和知識轉移機製,從而導致客戶參與對新產品開發績效的貢獻也不高。
第四,通過對內部組織整合各維度對新產品開發績效的回歸分析可知,在控製了跨職能信息分享與跨職能共同參與兩個變量時,跨職能關係協調對吸收能力與新產品開發績效的影響都不顯著。這表明,對於中國製造企業而言,企業內部如果僅通過協調跨職能關係並不能給新產品開發績效帶來正向影響,提升新產品開發績效的關鍵在跨職能的信息分享水平及共同參與的程度。可能的解釋如下:一方麵,隨著產品功能的多樣化和複雜程度的增加,企業競爭更多是基於知識存量的核心能力的競爭,而簡單的內部關係協調並不能帶來企業範圍內的知識存量的增加,因此對新產品開發績效的影響並不顯著。另一方麵,可能由於跨職能關係協調在本研究所調研企業的差異不大而造成對新產品開發績效的影響不顯著。
最後,通過對產品創新程度對內外部組織整合與新產品開發績效的調節效應的回歸分析可知,產品創新程度對內部組織整合與新產品開發績效之間的關係具有正向調節作用,而對外部組織整合與新產品開發績效之間的關係的調節作用不顯著。這表明,對於國內製造企業而言,隨著產品創新程度的提高,內部組織整合對新產品開發績效的影響增大,而外部組織整合與新產品開發績效的關係並不受產品創新程度的影響。下麵對產品創新程度對外部組織整合與新產品開發績效的影響不顯著的原因進行重點分析。根據第4章的理論分析,由於外部組織整合存在漏損作用,由於涉及知識與信息的共享問題,特別是當共享內容涉及核心技術時,會增加外部組織整合協調工作的複雜性,協調成本加大。隨著產品創新程度提高,對於新產品項目的核心技術保密的問題顯得更加重要,企業之間的協調也變得更加複雜,因此企業外部組織整合的成本與風險增大,從而使得產品創新程度對外部組織整合與新產品開發績效關係的影響不明顯。另外,由於本問卷對產品創新程度的測量是企業層麵而非項目層麵,因此可能對產品創新程度產生理解上的偏差而影響實證結果。因此,對於本問題的厘清,我們還需要經過進一步的實證檢驗。
7.5本章小結
本章分別運用多元回歸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型方法對內外部組織整合與新產品開發績效的關係進行檢驗。概念層麵因果假設關係的檢驗結果中,各假設都得到了支持。對於各維度層麵關係的檢驗中,發現跨職能關係協調對新產品開發績效的影響不顯著,產品創新程度對外部組織整合與新產品開發績效的調節作用不顯著。組織結構與市場動態性對內外部組織整合各維度影響的理論假設未得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