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組織學習理論

組織學習理論認為,組織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組織通過創造、取得與分享知識,並且由於新知識的獲得而改變行為(Stata,1989;Senge,1990;Garvin,1993)。這些新知識可能來自組織內部或是組織外部,這些知識如果能使組織的行為發生改變,並產生組織績效,就是組織創新(Damanpour,1991;Garvin,1993)。因此,在探討內外部組織整合時,可以通過組織學習理論的相關研究來分析。Garvin(1993)認為組織學習可以通過下列五種方式來進行:(1)係統地解決問題;(2)實驗;(3)從經驗中學習;(4)向他人學習;(5)傳播知識。為了讓經驗可以累積與分享,組織也須訓練成員建立共同語言,以及包括問題解決、經驗分享與知識整合等的規則。KleinerandRoth(1997)指出,項目團隊的成功或失敗經驗可以整理出許多有價值的知識,這種知識須通過係統機製來提取。Brown(1991)指出,創新來自組織內的所有成員,而不是少數研發人員,組織學習的一項重點在建立所有成員具備更寬廣的共同知識,使得創新或是新知識能在這樣的基礎下快速傳播,並使分散的知識容易整合。Brown(1991)強調企業與客戶整合是建立競爭優勢的重要做法,因為企業能從客戶的需求中尋找創新的方向,並且企業如果能協助客戶發掘潛在需求,提高其持續創新能力,結果也將有助於企業自身的創新。跨組織合作,包括企業與客戶、供應商、競爭者合作,可以增加企業學習的範圍,使企業取得並內化合作夥伴的知識與能力,甚至取得與合作夥伴有關係的第三者的知識與信息,以建立新的整合的知識,結果有助於企業的創新(Hamel,1991;GrantandBaden-Fuller,1995;Scott,2000;Nonaka,etal.,2001)組織的創新績效來自組織學習的效果,當來自合作夥伴的知識能與組織原有知識整合之前,知識必須擴散到組織的成員中,這種知識擴散即是通過組織學習來實現。Bastos(2001)指出,在市場不確定的情況下,成功的企業總是嚐試創新以響應市場需求,因此企業傾向投資研發以創新產品或改進技術與流程,但是有些研發投資係重複其它企業的努力,從經濟的角度來看,不去利用其他企業現有的資源而重複進行這些投資,便相對地耗成本或耗時。這便引發企業進行整合的動機,通過相互學習,並整合彼此互補的技術,不僅減少成本與時間的消耗,企業與夥伴互相幫助對方達成自己無法或需耗時獨立完成的工作,加快創新的效率。創新依賴知識的創造或整合應用,因此必須耗費成本與時間,通過組織間整合,企業與夥伴可以相互取得對方的知識,經過整合應用後產生的結果,將有助於所有夥伴提升自己的創新績效。從知識的傳遞特質來看,顯性知識的公共物品性質,使得其在市場機製中交易後,除了少數受知識產權保護之外,第三者可能將很輕易地花較少成本便能取得,使得這類知識的跨公司流通隻能在具有信任基礎的跨公司合作中進行;而隱性知識的不易傳遞特性,也使得這類知識的跨組織流動隻能在長期互動的組織間整合進行(Mowyer,etal.,1996;Nonaka,etal.,2001)。

從組織學習理論的角度來看,企業的內外部組織整合是一個知識獲取的過程,組織內部特性如企業文化、組織結構、高層管理者、信息技術等都影響了組織學習的效果。組織間的互動關係也對組織間的學習具有重要影響。Scott(2000)與CurrallandInkpen(2002)均指出夥伴間缺乏相互信任,將是跨組織學習的最大障礙。跨組織合作的夥伴間必須要有高度的信任關係,才能維係合作夥伴渡過組織學習的漫漫長路,使夥伴願意提供對方有益的知識或經驗(InkpenandRoss,2001)。

2.4組織整合與新產品開發的相關研究

學者們對於組織整合與新產品開發的研究大體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外部組織整與新產品開發的關係,包括供應商與客戶參與新產品開發的研究;第二類是跨部門整合對新產品開發績效的影響。

2.4.1外部組織整合與新產品開發的研究

在供應商參與新產品開發的研究方麵,許多學者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見表2.3。LikerandKamath(1994)在1992與1993年所做的研究中,深入訪問豐田、日產、馬自達等企業與當地十幾家汽車零組件供應商。將供應商與客戶間的關係分為四種長期合作的關係,即供應商的四種角色:合夥者、熟練者、跟隨者與承包者。Hartleyetal(1997)調研了79家公司的產品開發工程師,發現供應商早期參與新產品開發、增加供應商的設計責任、加強與供應商的溝通都能夠提高新產品開發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