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組織網絡理論
Granovetter(1985)認為經濟行動者的經濟行為會受到當時所處的特有社會網絡的影響,例如交易者之間的社會關係,或先前交易的網絡等因素。因此在分析經濟行動者的行為時,必須考慮其所嵌入的關係網絡。由於對網絡研究涉及諸多領域,所以對於網絡的定義尚未統一。Thorelli(1986)指出,網絡是具有長期關係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組織之間所建立的關係既非通過市場機製的交易關係,也不是在同一正式組織結構下的科層關係,而是界於兩者之間。Jarillo(1988)則是認為網絡是組織間所形成的長期關係,通過網絡間的連結去達成某種目的的結合,使網絡內的成員相對於網絡外的成員擁有更多的競爭優勢,網絡中的成員在共同的認知下創造出共同的價值,降低彼此的交易成本,並取得在價值活動上的規模經濟與比較利益。Kamann&Strijker(1991)在回顧以往學者對於網絡的定義後,認為網絡指的應該是包含組織間所有的互動關係。許多學者開始探討網絡在企業管理方麵的應用,學者JohnsonandMattsson(1987)將網絡的定義及特質歸納有下列五點:(1)網絡是一種彼此依賴的關係;(2)依賴的關係隱含專業分工的現象,而其協調是通過網絡上的互動行為;(3)互動包含交換及適應;(4)交換的功能則在於取得企業外部資源、銷售產品及服務、促進知識技術;而適應的目的則在解決網絡中所存在的利益不一致,並隱含著新生網絡關係的發展契機。Oliver(1990)整理1960~1990年研究文獻,發現網絡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六點:(1)不對稱性:資源稀少會使組織運用權力、影響力與控製力,以獲取稀少資源,因此形成資源或權力的不對稱;(2)互惠性:資源稀少,可能引發合作而非競爭。連結形成的過程中,其所展現的特征為平衡、和諧、公平、互惠支持,而非強製衝突及支配。當形成連結的利益大於缺點時,潛在的夥伴將會加入;(3)穩定性:網絡關係的形成是為了回應環境不確定性,環境的不確定性促使組織建立與管理網絡關係,將使組織有更佳的適應力,以應付環境的複雜和不確定性;(4)必要性:為符合立法或法規上必要性的要求,與其它組織建立連結或交換關係,必要性可能為自願或強製的;(5)效率性:效率情境為內部導向而非外部導向,目的在改善投入產出上,當交易成本提高,從市場結構移向非市場結構的可能性隨之增加;(6)正當性:製度環境會對組織施壓,迫使其調整活動或產出,建立組織網絡是為了取得正當性、以突顯或促進組織的聲望。
組織網絡觀點強調與其他廠商的具有異質性連結,這種廠商之間的關係本身可以是競爭優勢的來源,Dyer(1996)認為資源的所有者經由專業分工的合作而增加生產力,在價值鏈中每一個廠商隻從事一小段活動,而活動鑲嵌在複雜的投入與產出關係中所組成的價值鏈之中,當廠商願意做具有交易專屬性投資時通過價值鏈分工活動來獲得生產力是有可能的,所以,廠商之間的專屬性可能是關係專屬準租與競爭優勢的來源,個別廠商的優勢經常是廠商所鑲嵌的關係網絡的優勢有所連結(Dyer&Singh,1998)。Pfeffer&Salancik(1978)曾指出:組織的聯結可以取得資源交換或產出,來避開環境的控製。個別廠商可通過網絡聯結關係取得控製於其他廠商的外部資源,而網絡也可成為產業專業分工的一種方式,通過網絡成員間彼此資源互補與專業分工的長期互動關係來建立持久性競爭優勢(Thorelli,1986;Jarillo,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