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依賴理論認為,組織是具備大量權力和能量的社會能動者,其中心問題是誰將控製這些能量以及實現什麼樣的目的。通過分析組織怎樣以合並、聯合、遊說或治理等方法改變環境,說明組織不再是為需要去適應環境的行動者,而要讓環境來適應自身,這是資源依賴理論一個鮮明的特點。該理論強調對環境的影響,強調組織間的關係,認為組織需通過與外界的交換以取得及保留生存所需的資源,而組織為降低環境中的不確定性,提高組織的權力,會擴張對關鍵領域的控製力、改變互賴情況、減少對單一重要資源的交換,若無法直接擁有所需資源,則利用社會協調以建立與其他組織的連結關係(Thompson,1967;Pfeffer&Salancik,1978)。因此,資源依賴理論對於組織整合可以提供一個合理的解釋,組織可基於彼此的相互利益形成合作關係,以降低環境的不確定性。
2.3.3資源基礎理論
傳統上,企業在進行戰略分析時先著重於企業外部的環境分析,隨後再以其為基礎去分析企業本身的條件,以此作為製定戰略的基礎。然而,在全球化與信息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企業麵臨日益動蕩的外部環境,以環境分析為起點的戰略分析難以為企業指明正確的戰略方向,於是以資源為基礎的戰略邏輯觀點因應而生。(Grant,1991)。Selznick是最早闡明資源基礎理論觀點的學者。在其1957年的文章中,便提出組織的獨特能力一詞。認為因為不同組織之間因為具有不同的組織成熟度與組織氣候,所以導致每一個組織才會具有與眾不同的能力。此外還談到組織中的領導者,必須具有建構及維護組織的責任。而這些可以說是說明了資源基礎理論的基本想法,即為每一公司所具備的資源的是不同的。Penrose則可說是第一個賦予資源基礎理論的理論基礎。在1959年的著作《TheTheoryoftheGrowthoftheFirm》中,首先以經濟理論探討了公司資源以及公司成長間的相關性,提出組織不均衡成長理論。認為公司成長的主要原因在於組織冗餘(organizationslack)存在不完全市場。為了發揮經濟效率,因而改變公司規模,此概念便為資源基礎觀點奠定下基礎。Wernerfelt(1984)依據Penrose論點,首先提出資源基礎觀點,認為傳統策略上的思考方向是從產品的角度出發,進而去發掘所需要的資源,很少從資源角度去看待企業本身所麵臨的市場和競爭。
資源基礎理論為,企業是各種資源的集合體。由於各種不同的原因,企業擁有的資源各不相同,具有異質性,這種異質性決定了企業競爭力的差異。概括地講,資源基礎理論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麵的內容:(1)企業競爭優勢的源:特殊的異質資源。資源基礎論認為,各種資源具有多種用途。企業的經營決策就是指定各種資源的特定用途,且決策一旦實施就不可還原。因此,在任何一個時點上,企業都會擁有基於先前資源配置基礎上進行決策後帶來的資源儲備,這種資源儲備將限製、影響企業下一步的決策,即資源的開發過程傾向於降低企業靈活性。資源基礎理論認為企業在資源方麵的差異是企業獲利能力不同的重要原因,也是擁有優勢資源的企業能夠獲取經濟租金的原因。Barney(1991)則認為作為競爭優勢源泉的資源應當具備以下5個條件:①有價值;②稀缺;③不能完全被仿製;④其他資源無法替代;⑤以低於價值的價格為企業所取得。(2)競爭優勢的持續性:資源的不可模仿性。企業競爭優勢根源於企業的特殊資源,這種特殊資源能夠給企業帶來經濟租金。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沒有獲得經濟租金的企業肯定會模仿優勢企業,其結果則是企業趨同,租金消散。因此,企業競爭優勢及經濟租金的存在說明優勢企業的特殊資源肯定能被其他企業模仿。(3)特殊資源的獲取與管理。資源基礎理論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即培育、獲取能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特殊資源。由於資源基礎理論還處於發展之中,企業決策總是麵臨著諸多不確定性和複雜性,資源基礎理論不可能給企業提供一套獲取特殊資源的具體操作方法,僅能提供一些方向性的建議。資源基礎論的研究者們幾乎都將企業獨特的異質資源指向了企業的知識和能力。而獲取知識和能力的基本途徑是學習。由於企業的知識和能力不是每一個員工知識和能力的簡單加總,而是員工知識和能力的有機結合,通過有組織的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個人的知識和能力,而且可以促進個人知識和能力向組織的知識和能力轉化,使知識和能力聚焦,產生更大的合力。對於弱勢企業來說,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發展他們需要的全部知識和能力是一件花費大、效果差的事情,通過建立戰略聯盟、知識聯盟來學習優勢企業的知識和技能則要便捷得多。來自不同公司的員工在一起工作、學習還可激發員工的創造力,促進知識的創造和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