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跨部門整合大致有三種方式(Kahn,1997):(1)將部門整合視為互動(interaction)的過程:因此特別強調跨部門間以會議與信息傳遞形式進行的溝通、交流;(2)將部門整合認為是合作(collaboration):跨部門間是擁有團隊合作的精神、會相互尊重,以進行合作達成共同目標;(3)跨部門整合為兼具跨部門互動與跨部門合作的兩個過程,互動是以部門相互交換信息的方式,進行跨部門間的溝通,包含跨部門會議、電話會議、電話溝通、電子郵件及各種標準文件之交換;合作則是部門間願意共同合作、凝聚共識、共享資源以達成目標的程度(Woodward,1965;Schrage,1990;Kahn,2001)。VonHippel(1978)、Wind(1981)認為,研發和營銷部門的整合程度可用在規劃、產品發展及上市後階段各項活動中的相互涉入及信息分享的程度等方麵來衡量。Cooper(1983)依研發過程確認了十八項研發項目會經曆的活動,另外,Guptaetal.(1985)針對高科技產業進行調查,發現新產品開發過程中,研發與營銷部門的整合活動曆經十九項活動,而這些活動需要研發及營銷部門的共同參與及信息分享,此研究結果印證了VonHippel(1978)與Wind(1981)的觀點。Gupta(2003)等人又將這些活動進一步分為三類,分別是營銷涉入研發、營銷提供研發相關訊息與研發涉入營銷。
通過分析上述學者的觀點可知,無論是內部組織整合還是外部組織整合的衡量指標都以信息分享、關係協調和共同參與為主。因此本書綜合各學者的觀點將組織間的信息分享、組織間關係協調和外部組織參與程度作為外部組織整合的衡量指標,將跨職能信息分享、跨職能關係協調和跨部門參與程度作為內部組織整合的衡量指標,具體各指標的測量見第5章。
2.3組織整合的理論基礎
2.3.1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是由諾貝爾經濟學得獎主Coase於1937年所提出,經過Alchian(1978)、Crawford、Klein、Williamson(1985、1975、1995),以及Grossman與Hart(1986)、Hart與Morre(1990)等人的發展,交易成本理論已經逐步建立了完備的理論體係。由於交易成本泛指所有為促成交易發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難進行明確的界定,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會涉及不同種類的交易成本。Williamson(1975)將交易成本區分為以下幾類:(1)搜尋成本:商品信息與交易對象信息的搜集;(2)信息成本:取得交易對象信息與和交易對象進行信息交換所需的成本;(3)議價成本:針對契約、價格、質量進行討價還價的成本;(4)決策成本:進行相關決策與簽訂契約所需的成本;(5)監督交易的成本:監督交易對象是否依照契約內容進行交易的成本,例如追蹤產品、監督、驗貨等;(6)違約成本:違約時所需付出的事後成本。Williamson(1985)進一步將交易成本加以整理區分為事前與事後兩大類。事前的交易成本包括簽約、談判、保障契約等成本。事後的交易成本包括適應性成本、討價還價的成本、建構及營運的成本等。Dahlman(1979)則將交易活動的內容加以分類,認為交易成本包含:搜尋信息的成本、協商與決策成本、契約成本、監督成本、執行成本與轉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