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新產品開發績效衡量行業

Hopkins(1980)(1)目標達標率;(2)財務評估;(3)新產品占整體銷售的比例;(4)新產品成功百分比;(5)對新產品開發整體滿意度。製造業Cooper&Kleinschmidt(1987)(1)獲利水平:新產品獲利超過公司對預期獲利的水平;(2)回收期:回收所有投資所需的新產品上市年數;(3)國內市場占有率:新產品上市三年後的市場占有率;(4)國外市場占有率:新產品於國外市場上市三年後的市場占有率;(5)相對銷售額:新產品銷售額相對於過去五年內的比例;(6)相對利潤:新產品相對於其它新產品的利潤水平;(7)相對於目標銷售額:新產品銷售額超過或低於其目標銷售額的程度;(8)相對於目標利潤:新產品的利潤超過或者低於目標利潤的程度;(9)新產品的機會窗口:因為新產品開發而打開新產品類型的機會程度;(10)新市場的機會窗口:因為新產品導入而打開公司新市場機會的程度。

製造業

Olsonetal.(1995)(1)與公司內其他產品比較,新產品的品質水平;(2)與競爭者發展的新產品比較,新產品的質量水平;(3)經理人對產品最終設計的滿意程度;(4)產品上市後達到損益平衡所需的時間(5)銷售目標達成的程度;(6)預算控製的嚴格程度;(7)完成計劃所花費的時間與預期相比較。

製造業

Barczak(1995)(1)銷售額低於目標水平、超過目標水平或者維持一定水平;(2)市場占有率目標的達標率;(3)新產品獲利率;(4)對新產品開發的整體滿意度。

製造業

Deephouse,GoldensonandKellner(1995)(1)產品品質:功能性、易使用性;(2)符合目標程度:符合預算、準時。軟件業Loch,Stein&Terwiesch(l996)(1)消費者接受度:收入目標、消費者接受度、收入成長、市場占有率的達成與否;(2)財務上的成就:邊際利潤、獲利、內部報酬率以及投資回報率等是否達到預定目標;(3)產品及項目的成功:開發成本、上市時間、快速進入市場、產品績效水平、質量等是否符合預定的目標;(4)公司層麵的衡量:新產品占公司銷售的比例。

製造業

Sounder(1998)(1)開發周期;(2)原型開發熟練度;(3)設計改變頻率;(4)研發技術效果;(5)研發商品化效果;(6)產品上市效果。

製造業

SongandMotoya(1998)新產品開發績效可以從兩方麵來衡量:新產品效果(effectiveness)和效率(efficiency)。效果以六個指標評估:包括衡量公司在產業中整體成功程度、新產品開發計劃符合公司目標的整體績效、產品線廣度、相對的產品質量、相對的產品價格以及公司的成本占預算的程度。效率以單一指標來衡量:新產品上市的及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