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學者也認為信息技術有助於提高新產品開發績效。Huntetal.(1993)認為充分利用整合式數據庫與開放式的工作站的信息技術,能提升有關工程設計變更的反應及彈性,減少了新產品開發周期。Pegels(1993)研究表明,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係統以及數據庫,其間的數據可立即被各與新產品開發相關的功能部門所利用。KaragozogluandBrown(1993)也認為CAD、CAE能減少產品設計及建立原型所需的時間,CAM則可結合CAD原型,以自動化的方式來生產製造,縮短產品開發的時間。Erran(1996)認為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設計工程師在新產品開發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溝通、交流、及分享信息,可增進研發人員間的溝通效率。
綜合以上學者的研究結果,新產品開發的關鍵成功因素可歸納如下:(1)外部環境:如市場成長潛力、競爭者數量等;(2)組織特性:組織的正式化、集權程度、組織獎勵製度等;(3)研發技術:產品特性、技術支持等;(4)營銷方式:營銷活動投入、渠道選擇等;(5)領導者特質:負責人的資曆、權力等;(6)策略分析:市場分析、產品信息分析、消費者需求分析、生產策略等;(7)信息技術:CAD、CAE、網絡等;(8)組織整合:跨部門整合、外部組織參與等。
2.1.4新產品開發績效的衡量
由於新產品開發是一項具有創新性與高風險的活動,新產品開發的成敗對企業的發展具有廣泛、深遠的影響,因此,新產品開發績效通常難以量化,也不適宜完全以最終的財務結果來衡量。另外,在某些研究中被認為重要的指標在另一項調查中可能不甚重要,甚至呈現相反的關係(Misharetal.,1996)。合理有效的衡量指標的特征應包括:(1)容易檢驗;(3)相對簡單;(3)完備性;(4)要符合建立指標的成本與效益(Pachico,1996)。由於目前尚未有一通用的衡量指標,本研究為求慎重,先整理出各學者的觀點,以便能結合研究目的與樣本特性找出最適合的衡量指標。
Hopkins(1980)根據目標達標率、財務評估、新產品占整體銷售的比例、新產品成功百分比、對新產品開發整體滿意度等指標衡量新產品開發績效。Cooper&Kleinschmidt(1987)則以下列十項指標來衡量新產品開發的績效:(1)獲利水平:新產品獲利超過公司對預期獲利的水平;(2)回收期:回收所有投資所需的新產品上市年數;(3)國內市場占有率:新產品上市三年後的市場占有率;(4)國外市場占有率:新產品於國外市場上市三年後的市場占有率;(5)相對銷售額:新產品銷售額相對於過去五年內的比例;(6)相對利潤:新產品相對於其它新產品的利潤水平;(7)相對於目標銷售額:新產品銷售額超過或低於其目標銷售額的程度;(8)相對於目標利潤:新產品的利潤超過或者低於目標利潤的程度;(9)新產品的機會窗口:因為新產品開發而打開新產品類型的機會程度;(10)新市場的機會窗口:因為新產品導入而打開公司新市場機會的程度。Olsonetal.(1995)比較12個不同行業的公司共45個新產品開發項目指出,由於有些公司不願意透露實際的銷售數字以及很難將不同行業的結果加以標準化來比較,因此使用一係列單一的問題來衡量績效,具體衡量指標包括:(1)與公司內其他產品比較,新產品的品質水平;(2)與競爭者發展的新產品比較,新產品的質量水平;(3)經理人對產品最終設計的滿意程度;(4)產品上市後達到損益平衡所需的時間(5)銷售目標達成的程度;(6)預算控製的嚴格程度;(7)完成計劃所花費的時間與預期相比較。Barczak(1995)認為新產品開發績效的衡量應整合以下四個方麵為單一的績效衡量指標:(1)銷售額低於目標水平、超過目標水平或者維持一定水平;(2)市場占有率目標的達標率;(3)新產品獲利率;(4)對新產品開發的整體滿意度。
Deephouse,GoldensonandKellner(1995)認為軟件行業的新產品開發績效的衡量應包括:(1)產品品質:功能性、易使用性;(2)符合目標程度:符合預算、準時。Loch,Stein&Terwiesch(l996)綜合了Griffin&Page的研究,認為新產品開發績效的衡量應該包括:(1)消費者接受度:收入目標、消費者接受度、收入成長、市場占有率等的達成與否;(2)財務上的成就:邊際利潤、獲利、內部報酬率以及投資報酬率等是否達到預定目標;(3)產品及項目的成功:開發成本、上市時間、快速進入市場、產品績效水平、質量等是否符合預定的目標;(4)公司層麵的衡量:新產品占公司銷售的比例。Sounder(1998)提出了衡量新產品效果(effectiveness)的七個指標:周期時間、原型開發熟練度、設計改變頻率、研發技術效果、研發商品化效果、產品上市效果。SongandMotoya(1998)指出,新產品開發績效可以從兩方麵來衡量:新產品效果(effectiveness)和效率(efficiency)。效果以六個指標評估:包括衡量公司在產業中整體成功程度、新產品開發計劃符合公司目標的整體績效、產品線廣度、相對的產品質量、相對的產品價格以及公司的成本占預算的程度。效率以單一指標來衡量,為新產品上市的相對準時性。Handfieldetal.(1999)針對全球225家公司供應商涉入新產品開發的六個績效指標進行實證研究檢驗供應商涉入是否對績效有所改善,此六個指標分別是采構原料成本、采購原料質量、新產品開發時間、新產品開發成本、功能/特征/技術以及產品製造成本。GrunerandHomburg(2000)以機械行業為例,認為新產品開發績效的衡量指標應包括:(1)新產品質量;(2)新產品財務成功;(3)新產品開發階段的執行質量;(4)新產品低成本。Spanos&Lioukas(2001)則以市場地位(MarketPosition)和獲利能力(profitability)作為績效表現指標:(1)市場表現:包括產品的銷售率、產品的銷售成長率、市場占有率以及市場占有率的成長率;(2)獲利能力:包括產品的邊際利潤、現有資本投資回報率以及產品的淨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