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成熟市場經濟國家證券市場的發展曆程(2 / 3)

二、英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概況

英國是世界上市場經濟發展最早的國家,也是證券市場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早在17世紀,英國就出現了證券及證券交易,當時的海外貿易促進了英國成立海外貿易公司的浪潮。由於海外貿易風險大、利潤高,同時也需要大量的資本,使得許多想尋求海外財富、又能夠承擔一定風險的英國公民出資組成海外貿易公司,形成了股權資本。最早的股份公司產生於17世紀初荷蘭和英國成立的海外貿易公司。這些公司通過募集股份資本而建立,已經具有了股份公司的雛形。伴隨股份公司的成功經營和迅速發展,在英國等國家掀起了成立股份公司的浪潮。到1695年,英國成立了約100家股份公司。18世紀下半時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逐步取代了工場手工業。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英國股份公司迅速增加,證券交易也不斷擴大。當時的證券發行及買賣是在自發條件下進行的,股份公司和投資者受到道德和信用的約束,並不斷推動證券市場製度向縱深發展。1698年,倫敦出現了掛牌證交所和證券交易人,並在倫敦城內各咖啡館進行最早的萌芽狀態的證券交易。1773年,新喬納森咖啡館正式改名為證券交易所,並於1802年建立了擁有大約550個訂購者和100名職員的證券交易所。此後,工業革命的發展促使英國各地都建立了地方性的證交所,最多時曾達到30家。

1890年,各證交所開始合並,並成立了證券交易所聯合委員會。到1967年,各地證交所合並成6個區域性的證交所。1973年,這6家證交所合並起來組成了“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證交所”。現在,英國共有倫敦國際證券交易所、愛爾蘭國際證券交易所、中西部國際證券交易所、北部國際證券交易所、北愛爾蘭國際證券交易所、蘇格蘭國際證券交易所6家證交所,它們共同組成聯合證交所,其中以倫敦國際證交所最為著名。目前英國的證券市場股票總值約17萬億美元,成為歐洲最發達的證券市場。

英國證券市場發展過程中,政府也在不斷地完善市場製度。英國政府在“南海風波”179以後,通過了“泡沫法案”180,該法案對證券的發行進行了強製限製,嚴禁沒有特許狀的公司發行證券。為加強對證券交易的管理,防止欺詐現象發生,英國政府也對證券交易所進行了必要的規製:1812年頒布了第一個證券交易所條例;1890年成立了證券市場協會,開始對那些小型分散的證券交易所實施合並,並通過交易所對證券欺詐性行為進行直接實施管理;1963年的《股票交易法》、1973年的《公平交易法》、1976年《限製性交易實踐法》、1984年的《股票上市交易管理法》等對證券交易行為、股份公司行為、內幕交易行為等多方麵作出了規定。這些製度規則既是自我管製的指導,也是自我管製的補充,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傳統的以自律為主要特點的證券禁止製度的不足,保證了英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