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有的市場管理體製下,監管者按照市場要求嚴格監管和上市公司按照市場要求認真披露信息不能獲得應有的收益,監管者放鬆監管和上市公司不認真披露信息並不會受到處罰,甚至會得到收益。在政府目標的主導下,監管者會選擇放鬆監管;上市公司為達到發行股票的目的,與中介機構合謀,弄虛作假。
第一種情況,不論是監管機構認真監管,還是不認真監管,企業都嚴格按照其真實情況披露信息。這時對於企業來說,可能因企業的情況不符合發行股票的要求,而失去發行股票的機會,所以,企業如果想發行股票,就不能真實披露信息。對於監管機構來說,由於政府的意圖是企業發行股票,不論是嚴格監管,還是不嚴格監管都必須符合政府的意圖,而且放鬆監管的成本小於嚴格監管的成本,理性的監管者必然選擇放鬆監管。這一組博弈的結果是企業不會真實的披露信息;而監管機關也不會嚴格按照市場規則去監管。
第二種情況,不論是監管機構嚴格監管,還是不嚴格監管,企業都不真實地披露信息。這時對於企業來說,由於企業的包裝,使企業達到了發行股票的要求,而可以向社會公開募集資金。所以,想上市的企業就必須包裝。對監管機構來講,嚴格監管,一方麵發現企業的弄虛作假,企業也就失去了上市資格。但另一方麵,企業不能上市有背於政府的意圖。監管部門雖然維護了市場的公正,但不能得到政府的認可。實際結果是監管官員可能會付出更高的成本;如果監管機構選擇服從政府的意圖,放鬆監管,企業達到了上市的目的,但監管機構的監管不力責任不會得到追究。相反,由於支持政府改革,還會得到認可。所以,這一組博弈的結果必然是政府放鬆監管;企業包裝上市。總之,在政府主導監管,並為國企服務的情況下,監管製度形同虛設,弄虛作假成為企業理性的選擇。
(二)非獨立的監管製度助長了投資者的投機行為,不利於投資者的理性投資
為了滿足企業通過證券市場融資的需求,必須營造二級市場活躍的氣氛,但在上市公司治理不完善,缺乏投資價值的情況下,如何使證券市場吸引社會資金進入證券市場成為政府職能部門麵臨的難題。尤其是在確立了證券市場為國企改革服務的思想以後,政府就通過各種手段動員社會資金進入二級市場。正是在政府政策大力支持下,證券市場的規模不斷壯大,機構投資者,包括投資基金和個人投資者的數量不斷增加。但市場規模擴大的同時,各種投資違法的事件也不斷發生,通過證券市場獲得收益的利益集團,也通過各種違法手段影響、控製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證券市場的監管越來越重要。因為隻有嚴格執行監管製度,才能保證市場秩序的規範,使市場健康運行。但如此同時,監管體係又麵臨著證券市場服務於國企改革的大局。如果嚴格監管,市場就會死氣沉沉,失去市場參與者。因為,我國證券市場投資者並不是看重企業價值、分享企業成長來參加市場,而是為了博得市場差價而進入市場的。實際上。我國通過分紅給投資者回報的上市公司很少。
中國證券市場的股息收益率顯著低於國際普遍水平。在當前全球低利率的經濟環境中,美國、歐洲、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的股息率通常會比貨幣市場利率高出1%左右,而中國的股息率不到1%。實際上,長期以來中國上市公司分配的現金股息隻具某種象征性的意義。如果以1994-2002年的平均股息率0.98%,來計算,投資股票的收益遠低於同期銀行儲蓄的收益率,投資者需要100年的時間才可能收回其投資。因此,投資者要從證券市場獲利,必須參與二級市場炒作。
在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不佳、紅利分配遠不與銀行存款的情況下,嚴格執行監管製度必然使投資者遠離證券市場。因此,為了服從國企改革的大局,為了活躍二級市場,為企業融資提供便利,監管機構就不能按照市場的本來要求對市場進行監管,隻能按照政府的意圖執行監管製度。實際上,監管機構對我國證券市場的監管充分體現了政府的主觀意圖。主要表現是市場監管服從國家的改革需要,而不具有連貫性。在形勢需要的時候,即使在存在投機、違法交易等情況,監管機構往往也放鬆管製、順其自然。各類投資者拋棄價值理念,機構投資者“坐莊”、操縱市場,中小投資者跟莊、打探消息,市場功能完全扭曲。
三、單一的交易製度對市場主體行為的影響
根據投資者行為理論,證券市場在其交易過程中始終存在著相互對立的兩股力量:多方和空方。當多方占主導地位時,證券價格就上升;當空方力量占主導地位時,證券價格就下降。在隻有實物交易、沒有對衝交易的情況下,一旦空方或多方占主導地位時,證券市場就會大幅度波動,“羊群效應”就會發生。因為市場沒有對衝交易機製,不允許買空和賣空,市場參與者隻能通過不斷地推升股價才能賺錢,而當證券上漲到一定程度後,風險則不斷積聚,泡沫開始顯現,整個市場又一邊倒,全部由多翻空,將導致市場的暴跌。可以說沒有對衝交易機製,沒有一個長期穩定的空方和多方,是證券市場波幅過大、震蕩劇烈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引入股票的對衝機製,培育一個與實物交易市場相對應的衍生品市場,將有助於證券市場的平穩發展。因此對衝交易機製的存在,不僅可以化解市場的下跌風險,使市場的漲跌都存在機會,而且使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一樣,投資者可以運用賣空機製對資金進行套期保值,從而化解投資風險,增加資金的安全性。就我國證券市場的交易機製來說,對買空賣空的限製製約著交易者的行動空間,使市場缺乏有效的風險抑製和對衝手段,結果是投資者持有股票的風險實際上就被鎖定在相當高的水平上。股票衍生品的缺乏和禁止賣空的交易支付機製加上投資限製造成的市場分割,同一性或一致性的交易策略製約了投資者的行動空間,不利於投資者分散風險和理性套利。任棟(2003)分析了“單邊市”體製對中國股市的影響,認為“單邊市”運行模式是對投資人投資理念的否定,助長了機構投資者的急功近利,我國股市目前存在的一係列問題,如“消息市”、股價高企、股市惡莊和上市公司造假以及由於虧錢效應所造成的巨量儲蓄資金不敢入市等的根源之一在於沒有引入做空機製。易良民(2004)認為,我國證券市場存在的價格波動性大、換手率高、投機性強等一係列問題,其根源是缺乏有效的賣空機製。建立賣空機製可以使股票價格回歸價值,發揮股票市場對資源優化配置的功能,也能使投資者形成正確的投資理念,提高我國證券市場的有效性。另外,建立完善的做空機製有利於投資者以更大的效用進行組合投資決策,從而更好地控製投資的係統風險。陳為濤、肖慧超(2003)認為,引入股票的做空機製,可以增強市場流通性、保持股價連續性,平衡股票市場,有利於實現證券市場監管間接化、科學化,確保證券市場良性運行,打擊市場中過度投機的行為,提高資本市場的效率。賀顯南(2001)認為,中國股票市場的做空機製不完善,隻有被動性做空,沒有主動性做空。被動做空的賣方力量經常小於積極做多的買方力量,做空與做多難以形成良性的平衡關係,致使股票市場的風險不斷積聚,而且股票市場上所存在的利益格局通常還會進一步加劇這種失衡,因此,要維持中國股票市場的平穩運行,降低市場風險,就需要改變目前單邊做多的市場機製,完善並強化做空機製。
在單一交易製度的影響下,股價的頻繁波動大大增加了市場係統風險,使投資者難以通過證券的分散化組合投資和對衝交易來化解總體投資風險。因此,單一的交易製度加劇了我國證券市場的係統風險,投資者不能選擇不同風險的證券品種和抑製風險的交易工具來規避因市場指數漲跌而造成的損失和踏空,製約了證券市場分散風險功能的發揮。這種單一的交易製度助長了證券市場的價格波動,不利於投資者形成有效的投資組合和選擇交易工具,以致於我國證券市場的係統風險遠大於非係統風險。因此,在我國目前單項的交易製度下,投資者無論進行什麼樣的分散組合和套利政策,都會麵臨係統風險的威脅,作為受製度製約的投資人,在較高的係統風險條件下,必然選擇頻繁交易的交易策略,頻繁的交易又反過來加劇市場的波動,提高了市場風險。
四、政府主導的重組製度對市場主體行為的影響
並購重組作為資源重新配置的手段是證券市場功能之一。從理論上來說,上市公司並購重組與證券市場的關係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麵:首先,證券既是企業產權的證明書,又是一種流動性很強的融資工具,可以自由買賣和流通,股票市場作為最大的企業產權轉讓市場,成為企業並購發生的載體和場所,有其先天的優勢。通過股票市場內的收購、兼並與控股,有力地推動資產的合理重組。其次,上市公司的資產重組案例給股票二級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表現為每次企業並購或股權變更都促使上市公司的價值被重新定位,並不同程度地引起了股價的變動,給股票投資者提供了獲利的機會,激發了投資者的積極性,從而使資產重組題材成為支撐股價的主要因素之一。從市場發展的角度來看,現實中的重組題材往往頗具吸引力,因而一直是證券市場炒作的主題。每一次的股權變動或資產重組,都會在市場中引起很大的影響。無論上市公司重組前屬於多麼傳統的產業,隻要進行重組,就能進行產業升級,這往往為企業的重生創造了條件,也為市場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