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投資者行為對證券市場功能的影響(1 / 3)

我國證券市場控股股東具有強烈的融資欲望、無限度的從市場獲取“免費資本”,而監督上市公司、提升公司價值的行為特征並不明顯。由於上市公司有限的價值創造,使得社會公眾投資者參與市場的動機也不在於分享企業價值,而是預期通過市場波動獲取差價收益,所不同的是機構投資者由於存在信息、政策、資金優勢,成為市場操縱者,而個人投資者由於其弱勢地位而盲目跟風。控股股東的行為導致證券市場財富功能缺失,公眾股東的行為導致證券價格背離價值。

一、控股股東行為對證券市場功能的影響

(一)由於國有股東產權特征而產生的代理人行為導致上市公司“內部人控製”及證券市場外部治理機構失靈,其結果是不利於上市公司規範運作,證券市場財富功能缺失

1.控股股東的產權特征導致公司治理機製失效,上市公司被“內部人控製”。缺乏對上市公司的有效監督是我國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的主要行為特征之一。在上市公司行為不受約束的條件下,必然會產生“內部人控製”,導致上市公司行為偏離投資者目標。中國證券市場的上市公司絕大多數都是由原來的國有企業改製而成的,但這種改製並未解決國有股產權不明晰、所有者缺位等問題。大多數上市公司仍然沿襲了政府授權投資機構(控股公司、國有資產經營公司、集團公司等),再由控股股東到上市公司的運行機製。但“授權投資機構”有自己區別於國家這個最終所有者的獨立利益,作為國有股代表的董事會成員本身就是大股東的代理人,而且不少上市公司董事會和經理層成員幾乎就是由原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原班人馬組成。因此,我國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本身就需要激勵,這樣的董事會成員往往容易與企業經理人員共同形成“事實上的內部人”,而要將董事會成員由原來的上下級關係轉變為現在的相互製衡關係,其難度可想而知。

“所有者缺位”條件下的國有股東的控股非但不能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狀況,行使內部控製權,反而進一步加劇了上市公司的“內部人控製”問題。在中國證券市場中,相當多的以國有股為大股東的公司是由母公司資產剝離包裝後上市的,母公司原有的優良資產和精良人員構成了上市公司的主體,而非主業和不良資產以及輔業人員留在了母公司,這就使得這類上市公司與母公司在人員、業務、利益等諸多方麵都有的複雜聯係。這種上市公司“內部人控製”現象的蔓延勢必產生較高的代理成本,從而給公司的規範運作和長遠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麵影響。它不但可能引致名目繁多的在職高消費、工資侵蝕利潤等現象,而且由於經營者實際上並不為自己經營決策的後果承擔責任,低效投資也往往隨之伴生。

2.控股股東無效監督而形成的“內部人控製”行為導致證券市場外部治理機製失靈。一般來說,在上市公司內部治理失效的情況下,證券市場外部治理機製會發生作用,從而約束上市公司行為。即股東可采用“用腳投票”的方式,通過資本市場上的接管來對經營者施加壓力。這是在股東分散的公司中股東行使權利的主要方式。資本市場理論認為,股價反映企業的價值,若經營者經營不善,企業的股票價格就會下跌,當下降到一定程度時,資本市場上潛在的有能力的競爭者就能用低價買進足夠的股份,從而接管該企業,控製或替換現有的經營者,原經營者則可能因此丟失現有的職位,在經理市場上造成人力資本貶值。因此,即便對那些在接管中成功地挫敗了接管企業的目標企業,接管也被認為有積極作用,它猶如向在位的經營者“踢了一腳”,使其驚覺,發現並改正經營中的失誤。為了避免它的發生,經營者最好的辦法就是努力經營,不能脫離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軌道。美國公司股權結構的突出特點是股權極為分散,其相應發揮作用的主要是外部公司控製權市場,外部約束力主要來自各種市場的競爭作用。即使是機構持股,其主要目的也不是控製企業,而是使金融資產的收益最大化和風險分散化。因此,當公司管理績效下降時,銀行也會遵守“華爾街規則”,即傾向於賣掉股票而不是行使其投票權。

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中通過公司控製權市場對經營者行為形成約束的控製機製同樣存在缺陷。中國證券市場大部分上市公司都由國家控股,其他投資者隻占少數,在國家股占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通過證券市場獲得對企業控製權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市場難以發揮對企業的監督功能。由於市場定價與爭奪企業控製權的聯係被切斷,無論股東如何“用腳投票”,都難以形成對經營者的有效約束。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證券市場控股股東的行為破壞了證券市場財富創造者——上市公司的正常運轉,扭曲了市場機製有效運行的基本原則,導致上市公司“內部人控製”及證券市場外部治理機構失靈,其結果是使得上市公司作為證券市場財富主體的功能缺失。

(二)由於國有控股股東的“圈錢”衝動,降低了證券市場的融資效率,弱化了證券市場資源配置功能

證券市場製度之所以在世界經濟發展曆史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原因之一就是具有卓越品質功能。但由於控股股東的“圈錢”行為,則使證券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不能有效發揮。表現之一是上市公司過度融資,重“圈錢”輕效益。控股股東的圈錢行為一方麵利用現行的發行融資製度,籌集了大量資金,但同時使用效率並不高,上市公司募集到資金後伴隨的是其經營業績的快速滑坡。鄧召明、範偉(2001)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結論,上市公司通過在一級市場首次公開發行A股募集資金後,促進了上市公司資產規模的擴大和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但是,上市公司的平均盈利能力有逐年下降之態勢,而且下降幅度逐步加大,這說明了中國上市公司通過資本市場籌集資金的運作效率低下。144一些上市公司在首次IPO後,頻繁更改募股資金投向,甚至有無項目可投的現象。2000年上半年的新發、增發和配股公司到年底隻投出所募資金的46%;同期在滬市635家上市公司中就有95家公告將所募資金用於委托理財或證券投資。盡管2002年證券市場低迷不振,仍然有146家上市公司對外委托理財,涉及資金212億元。1452006年以以後,一些上市公司將募集的資金用於其它上市公司發行新股的申購、配售、甚至直接參與二級市場投資。這與成熟市場的融資模式相比呈現明顯的反差。

發達國家上市公司的首選融資方式是內源融資,但我國的上市公司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願意通過證券市場融資,結果必然是資金使用效率低下。

表現之二是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大量長期占用上市公司資金。據滬、深交易所統計,2000年,有大股東占用資金的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總數的33.2%,金額達271元。1482002年以後,由於證券市場持續低迷,上市公司再融資十分困難,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現象有所減少,但由於我國證券發行中采取的是分拆上市、保留原企業的大股東地位情況下進行的,在國有企業始終處於控股地位的情況下,很難杜絕控股股東利用股權和經營控製地位直接通過關聯交易等非增值分配的方式進行存量資源掠奪。這種過度融資和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情況在審批製下發行的企業中非常普遍,即使核準製實施後也難改善。核準製下,發行規模主要由企業自己確定,雖然對發行價格還有一定限製,但籌資額實際上已經無法限製。在“投資饑渴症”的驅動下,企業為了一次籌集盡可能多的資金,存在編造投資項目的情況。由於擬投資項目未經過慎重論證,股票發行籌到資金後,很多公司一樣會改變募集資金投向,或將閑置資金用於委托理財或被大股東占用。2001年上半年有122家上市公司公告變更募資投向;2002年仍有130家上市公司改變募集資金投向,涉及資金172.75億元,977家上市公司的資金被占用,涉及資金117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