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解讀服務意識(3 / 3)

大道理:脫下工裝,我們和顧客一樣,都是消費者,誰都想花最少的錢買最好的東西。既然如此,我們對顧客的要求應該持正確的態度。

“白送你一雙鞋”

一顧客看中了一雙標價為450元的鞋。顧客很喜歡,但想起自己曾在另外兩家大商場看到過同樣的鞋,價格都比這裏低。麵對較大的差價,顧客和員工商量,能否將鞋價降到390元後再打八五折。

一位領班聽到顧客的要求後,立即說:“不行,堅決不行。”顧客指出別的店該鞋的價格,領班哼了一聲:“有本事把它們的購物小票拿來,如果真差那麼多,我就白送你一雙鞋。”

顧客很生氣,覺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

大道理:顧客的質疑恰恰為我們敲響了警鍾。他們的反映是從保護企業信譽的角度出發,對此,我們不僅應該歡迎,而且應該感謝。

五天後再說

一顧客用支票購買了一台冰箱和一台洗衣機,價值4000多元。當問及收款員幾天能送貨時,收款員說要五天。顧客問能不能提前一兩天,收款員態度非常堅決地說:“不能提前,必須五天。支票購物就這樣,我們的製度就是這樣規定的。”

顧客說事先已經聯係好了安裝人員,哪怕提前半天也行,收款員還是堅持“五天”。顧客一氣之下,要求退貨。收款員說:“退貨可以,五天後再說。”

大道理:商品是送貨上門,基本上沒有風險,我們為什麼就不能靈活一些呢?既讓顧客滿意了,又不違反企業製度,企業利益也不會受到損害。工作不是機械地行事,特殊問題要特殊處理。

我不白講了嗎

一顧客路過小電器店,被一名促銷員工攔住。員工沒完沒了地講了半天產品如何如何好,之後建議顧客購買。顧客說已買了很多東西,身上沒錢了。員工說:“那我不白講了嗎?”顧客隻好掏出錢包讓員工看,員工看到錢包裏果然沒錢,這才讓顧客離去。

大道理:為促銷進行的附加服務是無償提供的,有人卻把這種服務與顧客的購買認定為必然關係。做了服務,顧客就得買,這等於打著無償的旗號做有償的生意,這不是欺騙顧客嗎?

不會清洗的陶瓷鍋

一顧客到商場購買廚房用具,見貨架上有一款高溫陶瓷鍋,款式比較新穎。顧客非常喜歡,但是擔心不好清洗,於是向員工詢問:

“這種陶瓷鍋怎麼清洗呀?”

“不……不太清楚。”

員工也一副茫然模樣。顧客得不到準確答案,隻好遺憾地離開了。

大道理:賣什麼吆喝什麼。如果商品知識匱乏,即使員工想讓顧客滿意,希望多賣貨,可這一塊絆腳石我們最終還是繞不開。

一副老花鏡

一位老年顧客在顧物時受到了員工熱情的接待,買到稱心如意的商品,高興得合不攏嘴。於是打算在總服務台留言,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可是,由於年紀大了,寫字時看不清,便問總服務台是否備有老花鏡。員工很抱歉地告之沒有。顧客雖然勉強寫完了留言,但不無遺憾地說:“人老了,眼神不濟了,你們要是能準備一副200度左右的老花鏡,老顧客留言時就方便多了。”

大道理:沒有微觀的基本工作,就談不上宏觀的長遠發展。因此,對於每個顧客的合理要求,隻要我們沒有想到、做到,就是服務工作的失誤。

包裝不同的兩個錢包

一顧客買了兩個錢包,因為準備作為禮品送人,便問接待的員工能否把錢包包裝一下。員工回答:“沒問題。”不一會兒就用彩紙和緞帶把商品包裝得十分精美。為了方便顧客區分錢包的不同顏色,員工還特意選用了不同的包裝紙。顧客被員工的細致和周到打動了,這意想不到的服務令顧客感慨不已。

大道理:如此細心和體貼,怎能不讓顧客為之動容,為之喜悅呢?出色的服務有時並不在於要有多麼驚天動地的聲勢,細微之處的關懷往往更可貴,像春雨一樣滋潤人的心田。

買電視的快樂

一顧客買了一台電視。在商場試機的時候,圖像非常清晰。可電視搬回家,無論怎麼調試也總有“雪花”出現。顧客想,這肯定不是電視機的毛病,無奈自己又拿不準到底是怎麼回事,就打了個電話向商場谘詢。沒想到員工非常痛快:“您家住哪?我去給您看看。”很快,一個穿商場工作服的小夥子來了。

正值三伏天,小夥子騎了40分鍾自行車,早已汗流浹背,衣服都濕透了。但是,小夥子連一口水都沒喝,就開始調試電視。一會兒,電視圖像果然清楚了。小夥子告訴顧客是天線的毛病。顧客非常高興,千恩萬謝。

這時,小夥子注意到,這個家裏隻有這位老顧客一個人生活,怕顧客看說明書有困難,就又給顧客講了很多關於電視的保養常識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項。麵對這樣好的員工,顧客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大道理:這台電視帶給顧客的快樂不隻是單純的感官享受,還有更多的被關愛的幸福。其實我們隻要多做一點工作,就會讓顧客覺得自己受到了他人的重視,從而對生活充滿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