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盡可能把話說得巧妙(1 / 2)

一般人說話可以興之所至、脫口而出。領導者不同,多少雙眼睛盯著他的一舉一動,更有多少人側耳傾聽地說出的一字一句。處在領導的崗位上,似乎說話不再是表達個人意願、感受的工具,他必須衡量自己的每一句話所造成的影響、可能領導的後果。有多少領導業債好,能力強卻倒在說話不同、不到位上。所以說說話做到滴水不漏是領導者不能不修的大學問,並且要在說話之外去下功夫。

管理者與下屬打交道,一定要注意說話方式技巧,盡可能把話說得巧妙些,在巧處動人心。

例如:

(1)正話反說,旁敲側擊

管理者對待下屬的態度,隨著自己的好惡而有所不同,或許一件小事就能決定下屬的去留。就像夏天的天空,看似晴朗,偶然就會下起陣雨,一會兒又放晴了,正在雷陣雨期間行走的人就會濕透衣服。

正在氣頭上的管理者,依靠正式規勸起不到效果,甚至會惹禍上身。假裝與管理者站在同一陣地,曆數種種激起領導惱怒的小問題,羅列罪狀,再逐步向管理者曉以利害,說明事情造成的後果,會促使管理者醒悟,達到規勸的效果。

齊景公酷愛獵鷹,有一天,因為管鷹人燭鄒不小心,使獵鷹跑了。齊景公大怒,要殺燭鄒。晏子聽說後拜見齊景公:“大王,燭鄒有三條罪狀該殺,先讓我數落出這三條罪狀後再殺他吧,不然,他死了連自己犯的什麼罪都不知道。”齊景公應允了,晏子指著燭鄒說:“你為大王養鳥,卻讓鳥逃走了,這是第一大罪狀;你使大王因為一件小小的鳥的事情殺人,這是第二條罪狀;大王殺了你之後使大王背上‘重鳥輕人’的罪名,這是第三條罪狀。”齊景公聽了後說:“好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把他放了吧。”

晏子使用了反語,采取“微分”的方法:從較為廣泛的大範圍開始去數落燭鄒的罪狀,然後逐漸縮小範圍,直逼到問題的核心——如果殺掉燭鄒,大王就落得不仁不義之名。晏子用這種方法向齊景公曉之以利害,把殺燭鄒的弊端分析的清清楚楚。這就使得齊景公一步步明白自己決策的錯誤,又使得國君獲得了“仁德國君”的美名,取得了兩全其美的效果。

晏子通過反語,開始站在齊景公的立場上責備燭鄒,曆數三大罪狀,使齊景公答應可以使晏子進一步說下去。

如果,晏子一出口就是“手下留情”之類的話語,根本就沒有機會說服齊景公了。隨後,晏子列舉了三條罪狀,逐步給景公曉以利害,誘導景公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利用此事成就了“仁德國君”的好名聲。

(2)尋找共同興趣,製造共同話題

當一個人試圖與對方交談時,他最先需要選擇的就是談話的主題。通俗地講,就是你要與對方談什麼,從什麼開始交談。

如果你常常覺得與人談話很吃力,恐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你對應該講什麼話這個問題有很深的誤解。

人們對交談有一個最普遍的誤解是:以為隻有那些最不平凡的事件才是值得談的。這樣的結果使他們把彼此的交談搞得索然無味。他們在搜腸刮肚地尋找重大事件的同時,卻忽略了談話本身所應具有的意義。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會,當你見到熟人的時候,你在腦子裏苦苦地搜索,想找一些怪誕的奇聞,驚心動魄的事件,或是令人神往的經曆,以及令人興奮刺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