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必須讓決策原則科學化(1 / 2)

管理者決策必須有原則,原則就是一般決策的依據。

決策原則是指決策必須遵循的指導原理和行為準則。這是科學決策指導思想的反映,也是決策實踐經驗的概括,就領導決策的基本原則而言,主要有以下幾種:

(1)經濟性原則

經濟性原則就是研究經濟決策所花的代價和取得收益的關係,研究投入與產出的關係。領導決策必須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並且要把經濟效益同社會效益結合起來,以較小的勞動消耗和物資消耗取得最大的成果。

(2)係統性原則

係統性原則也稱為整體性原則,它要求把決策對象視為一個係統,以係統整體目標的優化為準繩,協調係統中各係統的相互關係,使係統完整、平衡。因此,在決策時,應該將各個小係統的特性放到大係統的整體中去權衡,以整體係統的總目標來協調各個小係統的目標。

(3)預測性原則

預測是決策的前提和依據。預測是由過去和現在的已知,運用各種知識和科學手段來推知未來的未知,決策的正確與否,取決於對未來後果判斷的正確程度,不知道行動後果如何,常常造成決策失誤。所以管理決策必須遵循預測性原則。

(4)可行性原則

可行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手段,尋找能達到決策目標的一切方案,並分析這些方案的利弊,以便最後抉擇,可行性分析是可行性原則的外在表現,是決策活動的重要環節。隻有經過可行性分析論證後選定的決策方案,才是有較大的把握實現的方案。

掌握可行性原則必須認真研究分析製約因素,包括自然條件的製約和決策本身目標係統的製約。可行性原則的具體要求是在考慮製約因素的基礎上,進行全麵性、選優性、合法性的研究分析:

[1]全麵性

即從全局和整體出發,全麵係統地研究、分析決策目標和決策方案,力求完整無缺,不放過任何一種可能方案。全麵性分析要求決策時必須有多方位思考和比較的餘地,全麵地考慮和權衡各種得失利弊,全麵地把握各種備選方案;

既要考慮需要,又要考慮可能;既要考慮到有利因素和成功的機會,又要考慮到不利因素和失敗的風險。

[2]選優性

即決策必須從兩個或兩個以上可供選擇的不同方案中,通過廣泛調查,反複對比、全麵分析和科學論證後選出最優方案作為對策。這裏的“優”主要表現為效益大和效率高。

[3]合法性

即任何決策總是在一定複雜的社會關係中進行的,必須具有法律上的可行性。決策的內容要符合現行的法律法規,並且決策要經過一定的合法的組織程序和審批手續。

(5)方向性原則

決策必須具有清晰的實際、具體的方向目標,並且這個方向目標應該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一經確定下來,不宜輕易改動。

(6)信息性原則

決策是靠信息來製訂的,信息是決策的基礎,信息的質量決定著決策的質量。進行決策必須廣泛收集與之有關的全麵係統的信息資料,然後進行歸納整理、分析、加工,從而為正確的決策提供基本的條件。當今社會已是信息社會,信息在決策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這就要求決策者在決策時,一定要重視信息性原則。

(7)民主性原則

決策的民主性原則,是指決策者要充分發揚民主作風,調動決策參與者,甚至包括決策執行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共同參與決策活動,並善於集中和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進行決策。

民主性原則有三個方麵的具體要求:

[1]領導決策人必須切實保護決策參與者、決策執行者在決策活動中的地位和權利。

決策參與者和執行者既是決策管理的對象,又是決策管理的主體。決策參與者和執行者有權審議本係統的重大決策措施,有權監督決策方案的執行。他們和決策者應相互合作,相互協調,群策群力,隻有切實保障決策參與者和執行者的地位權利,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以及責任感。

[2]領導決策人要注意發揮民主作風,正確處理好集權和分權、集中和民主的關係。

決策者既要注意適當地集權決策,又要合理地分權決策;

既要反對家長製作風,又要反對極端民主化,要把決策者行使決策權與決策參與者、執行者參加決策活動統一起來;既要依靠群眾,相信群眾,又要領導群眾,組織決策參與者和執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