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大事小情,樣樣親力親為,的確十分辛苦,但所負責的工作卻常常雜亂無章,眉毛胡子亂成一團。而這些管理者則像陀螺一樣,從早轉到晚,你問他在忙什麼,他很可能是張口結舌。
在我們身邊,常可看到這樣的管理者,勤勤懇懇,早來晚走。
無論大事小情,樣樣親力親為,的確十分辛苦,但所負責的工作卻常常雜亂無章,眉毛胡子亂成一團。而這些管理者則像陀螺一樣,從早轉到晚,你問他在忙什麼,他很可能是張口結舌。事事都管、都抓,結果必然是什麼也管不好。高明的管理者應該怎樣處理公務呢?下麵講兩個事例。
漢宣帝時有一位宰相名叫丙吉。有一年春天,丙吉乘車經過繁華的都城街市中,碰見有人群鬥,死傷極多,但是他若無其事地通過現場,什麼話都沒說,繼續往前走。不久又看到一頭拉車的牛吐出舌頭氣喘籲籲,丙吉馬上派人去問牛的主人到底怎麼一回事。旁邊的隨從看見這一切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宰相對群毆事件不聞不問,卻擔心牛的氣喘,如此豈不是輕重不分,人畜顛倒了嗎?於是有人鼓起勇氣請教丙吉。
丙吉回答他:“取締群毆事件是長安令或京兆尹的職責,身為宰相隻要每年一次評定他們的勤務,再將其賞罰上奉給皇上就行了。宰相對於所有瑣碎小事不必一一參與,在路上取締群眾圍鬥更不需要。而我之所以看見牛氣喘籲籲要停車問明原因,是因為現在正值初春時節,而牛卻吐著舌頭氣喘不停,我擔心是不是陰陽不調。宰相的職責之一就是要順調陰陽,因此我才特地停下車詢問原因何在。”眾隨從聽後恍然大悟,紛紛稱讚宰相英明。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領導者應下功夫做的事情:第一對大局的判斷和掌握。第二是調整團體的能力。第三是讓部下各盡所能,充分發揮其積極性。
陳平年輕時就協助劉邦打天下,可說是劉邦的作戰參謀,對劉邦的成功貢獻頗大。陳平晚年被漢文帝任命為宰相。有一天,文帝召見陳平和另一位宰相周勃。在古代原則上宰相大多是雙數。文帝首先問周勃:“你經手裁決的事件,一年約有多少件?”
周勃回答:“臣無能,對這件事不甚清楚。”文帝又問:“那麼,國庫一年的收支大概是多少呢?”周勃仍然回答不出,以至於汗流浹背。
接下來文帝又問陳平同樣的話題。陳平回答:“關於這些問題,我必須詢問負責人才知道。”文帝又問:“誰是負責人呢?”
陳回答:“裁判事件的負責人是司法大臣,國庫收支的負責人是財政大臣。”文帝步步緊逼:“倘若所有職務都各有所司,那麼宰相又負責什麼呢?”陳平冷靜地回答:“宰相要使百姓各得其所,對外須鎮撫四方的蠻族與諸侯;對內則要督促所有官吏作好份內工作。”文帝聽完這番話,不由得點頭稱是。
不久周勃引咎辭職,此後便由陳平一人獨承宰相大任。而其一貫的作風,正如他自己告訴文帝的,是針對每個人的才能賦予其應做的工作,自己則加以督導,這不也是一件更重要的工作嗎?陳平因指揮得宜,被譽為名相。從陳平的行為可以看出,領導者不必事必躬親,事無巨細地過問,該放手的就要放手。要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充分調動每個下屬的積極性,使其各盡所能,各安其職,這樣整個機構就會像一台機器一樣不停地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