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要考慮把這樣的人才放在適當的工作環境之中,在通過與他人的知識特長互補中顯露隱藏的才能。俗話說,“知人曰明,知己曰智”,人對自己究竟知道多少,其實是很有疑問的。獨具慧眼的管理者有時能夠發現他人不能發現的價值,並很好地進行使用,而一般的人則隻能看到表麵的東西,那就更談不上對人才作合理的配備了。管理者禦人要講原則和技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根據人才的性格特征合理安排
人的性格特征是指一個人經常的、習慣化了的態度和行為。在人的性格特征中,非常活躍的固定化的素質是一種被稱之為“氣質”的東西,古希波克拉特提出決定人的氣質的因素是“體液”,他把人的體液分為四種:
血液、粘液、黃膽汁、黑膽汁。這四種體液的不同比例組合,便形成四種不同的氣質類型: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這四種氣質類型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特征:膽汁型情緒興奮高昂,感情強烈,易激動;多血型對外界刺激反應迅速、靈敏,待人熱情,活潑好動,但興趣易轉移、行為難專一;粘液型情緒興奮性低,待人持重、安詳、沉著,感情不外露,內傾性明顯;抑鬱型情緒興奮性低,對外界刺激反應不強烈,多愁善感,性格內傾。關於氣質體液決定論的學說對心理學影響深遠。這個學說在使用人才方麵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從理論上講,要使組織形成一種合力,消除內耗,就要防止把同一種氣質類型的人安排在一起。比如,在一個組織中膽汁型的人過多,難免大操幹戈,爭戰不休;而都用抑鬱質的人,則可能互為溝壑,死氣沉沉。但這個理論用於操作有一定困難。首先,現實中人的氣質類型遠較體液理論的四種氣質類型複雜,很多人屬於哪種氣質類型是難於判斷準確的;其次,決定人的性格與心理特征的因素是複雜的,人的性格主要是後天造成,人的生活環境、受教育程度都對人的性格塑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樣,管理者在使用人才時,不僅要明白性格長短互補的道理,更要在深入觀察的基礎上,對人才的性格特征有個基本的估計,在使用過程中合理搭配,適當調整。
(2)根據人才的知識特長合理安排
在一個組織中,由於每個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便形成不同的知識結構和特長,管理者在使用人才時,要根據組織中人才的特點,根據工作的性質對人才進行安排。特別是在配備下一級領導班子時,更要注意考慮人才的知識結構和特長。不過,在衡量一個人的知識特長時,不要僅看他取得過何種學曆,更要注意一個人訓練的程度和實際的技能;不僅要注意一個人正在做什麼,更要注意他所未表露出來的蘊藏的潛力。有的人對自己的估計不一定是正確的,他長期從事的工作可能並不是他最能發揮特長的工作。管理者要考慮把這樣的人才放在適當的工作環境之中,在通過與他人的知識特長互補中顯露隱藏的才能。俗話說,“知人曰明,知己曰智”,人對自己究竟知道多少,其實是很有疑問的。獨具慧眼的管理者有時能夠發現他人不能發現的價值,並很好地進行使用,而一般的人則隻能看到表麵的東西,那就更談不上對人才作合理的配備了。因此,管理者要訓練自己的慧眼,不僅能發現人才,而且能使人才深藏不露的才能得以現實化。
(3)適度超脫,以靜製動
“超脫”是管理者運用權力的一種境界。“超脫”意味著將部分權力分授與人,而自己由權力的執行者變成權力的督察者。現實中也有不少人喜歡講“超脫”,但他們所講的“超脫”或者是出於一種對權力分授後的“怨氣”,或者是一種責任心不強的遁詞,弄清這種區別是重要的。任何管理者都需要適度超脫。所謂“超脫”是以“超脫”之後權力發揮作用的情況來定的。下屬對權力的執行情況好,“超脫”的程度可以大一些,反之,則小一些。
管理者禦人之巧是適度超脫的前提,所以講“勞於求賢,逸於任使”,“逸於任使”就是“超脫”。但是管理者“超脫”出來幹什麼呢?對此,每個管理者可能各有體會,我們認為,所謂“超脫”,所謂“逸”,決不是偷閑,不是放逸,而是講管理者要在具體事務上采取“逸”的態度,不親臨幹預,指手畫腳。
事實上,管理者放手讓人工作時,他的頭腦並沒有“逸”的可能,他的工作也沒有“逸”的餘地,隻不過“逸”於此而“勞”於彼罷了。
管理者善於“超脫”的管理藝術境界就是“以靜製動”,“靜”是從具體事物中擺脫出來之後,心靈虛靜的境界,古人所謂“靜故了群動”,心靈虛靜,客觀之物象便清晰地呈現於人的頭腦,在這時候,許多原來不清楚的問題現在清楚了,許多原先隻能從微觀上把握的問題現在可以從宏觀上把握了。到這種境界,管理者就能更正確地對下屬的工作進行指導,對下屬的權力實行有效的督察。
從道理上講,管理者應該比下屬高明,他的高明之處不在他做具體事務的能力,而在他統籌全局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會用人,能“以靜製動”,胸中自有百萬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