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顧上不顧下,易失去人心,更搞不好工作,最終也不會取得領導的信任。得人心者得助,得人心者長久。下級應把顧上與顧下結合起來,才能做到真正的成功。
中國古代的人生智慧,是講究“直迂相濟”的。所謂之“直迂相濟”,便是要把謀事的直接途徑與間接途徑結合起來相互補充,相互借重,從而能夠更有把握地獲得事業的成功。
這個道理,我們正是可以通過生活中的一個簡單事例來加以說明的。我們走起路來是不能隻顧目標,不顧腳下的,如果我們隻顧盯著自己的目標,不看腳下是否有些坑坑窪窪或者絆索陷阱,那麼我們很容易摔跟頭,不但最終到達不了目標,反而會使自己遍體鱗傷,鼻青臉腫。與領導搞好關係,也要“顧下”,便是這個道理。但許多人卻並未領悟這樣一個樸素的真理。
隻顧上,不顧下,會給你的工作帶來很大的麻煩,實是失敗之道。
首先,你容易失去人心。群眾是最痛恨那種對上級笑臉相迎、曲意巴結,對下級冷若冰霜、不聞不問的領導的,這樣你便失去了自己的根基,即使是可以取悅於領導,也隻能是暫時的。失去人心意味著,你不可能從下級那裏了解到真實的情況,你不會得到他們的支持和保護;失去人心還意味著,領導不會從群眾那裏聽到對你的讚揚聲。最終,他也不會重用名聲敗壞、眾矢之的者作為心腹。失去了群眾,失去了人心,就像莊稼沒有水,逐漸枯萎,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隻能被主人拿來作柴燒,喂養牲畜,總之,難成正果,難有大用。
其次,你幹不好工作。做工作是必須依靠眾人之力的,同仇敵愾,團結一心,你可以幹成了不起的大事,而人心渙散,離心離德,則你連基本的工作都做不好。由於你隻顧把心思放在看上級眼色行事上,勢必會忽略下級的感受,對他們的疾苦冷暖關心不夠,這種人是很難得到群眾擁護的。更有甚者,還有些人會采取壓製、損害下級利益的辦法來取悅領導,這更會招致怨恨。沒有工作實績,頂多隻會被領導在某些時候加以利用,但絕不會長期予以重用的。
第三,你難以最終贏得上級的信任。無論什麼樣的用人標準,其實質都是一樣的,即能夠替領導做好工作,為領導分憂。
因而,領導一般都喜歡任用群眾基礎比較好、威信高的幹部作為自己事業的助手,因為領導清楚,有人支持才能堪當大任,做好工作。用一個在群眾中聲名不佳者作為心腹,不但不能替自己分憂,還會影響領導自身的聲望,對他來說,這是得不償失的。在群眾中聲譽不好,還會影響上級對你的信任,畢竟領導是不會“偏聽偏信”一人之言的,在他與群眾接觸的過程中,肯定會了解到許多於你不利的看法,這些看法多了,就會影響領導對你的道德評價。
因此,聰明的人總是非常重視收買人心,打好自己的群眾基礎,既做到不忽視領導的權威,也不忽視群眾的選票。
曆史統治者都十分重視籠絡人心,以此作為鞏固自己政治地位的基礎,從而能夠能進能退、能上能下,做到遊刃有餘,立於不敗之地。
《戰國策》中有“狡兔三窟”的故事,這個故事說明,在人處危難之時,人心該是何等之重要呀!
齊國有個貴族,叫孟嚐君,封地於薛。其手下食客過千。馮諼便是其中一人。一次,馮諼自告奮勇地要求到薛城為孟嚐君收債,臨行時問孟嚐君,收完債買些什麼回來?孟嚐君很隨便地說,你看我家缺少什麼就買什麼吧。馮諼到了薛城,不但沒有催逼百姓還債,還以孟嚐君之名將債券全部燒了。老百姓高呼萬歲。孟嚐君見馮諼空手而歸,很是奇怪,問他買了什麼回來。馮諼說:“你說讓‘買你家缺少的’,我考慮你家什麼都不缺,惟一缺的是‘義’,我就為你買了‘義’。”孟嚐君很不高興。
一年後,齊閔王聽信讒言,免去了孟嚐君的相國職務。孟嚐君隻好回到封地薛,沒想到,薛城百姓扶老攜幼,夾道相迎。
孟嚐君方悟這個“義”的重要性。後來,馮諼通過計謀,又使孟嚐君重登相位,使他的政冶地位更加穩固了。
這個例子警喻我們,顧上是求進之道,而顧下則兼具求進與保身兩種功能。注意顧下,可以助你事業有成,獲得上級的賞識,而一旦事有不順,上級一時疏遠你,你也可以憑借良好的群眾關係,韜光養晦,以圖東山再起,不致於四麵楚歌,四麵受敵。所以,曆來有作為者,都很注意把上得歡心下得民心結合起來,從而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記住:隻有兼顧“顧下”,才能做到真正的“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