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利他才能利己(1 / 1)

利人利己的心理效應,並非商場上的交易一買一賣的關係,而是可以創造出崇高的事物和高尚的境界的。因為利人利己,雖說有付出有回收,但二者不是對等的,也是不要求對等的。

在社交活動中,管理者要與同事互相幫助,以此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這就是利人利己的心理效應。人們的各種行為,都是在尋求有利於他人的同時,也有利於自己。利他多為表象,而利己則藏在其後。

人們從事社交,往往有目的而來,或尋求物質交換,或渴望充實感情,或彌補性格,或增強能力等等。毫無目的的社交是不存在的。由於人們的實際需求和心理需求不盡相同,一方擁有的,很可能是另一方需求的,這種參差錯位,使人們在社交中可以盡情地找尋自己所要找的,給予對方自己所擁有的。當社交雙方都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心理上就會獲得極大的滿足。

社交雙方,既有付出,又有所得,社交關係才會繼續維係下去。與私心很重的人交往,無論你對他多麼好,他也不領情。他有病,你照顧他;他能力差,你幫助你;他悲傷,你安慰他;他高興,你也同喜。可是你高興時,他沒有同感;你悲傷時,他也不在意;你有病,他問也不問;你需要幫助時,他卻躲得遠遠的。一次兩次,你也許不理會,久而久之,你就不能不想:他是我的朋友嗎?越想越不對勁,越想越不是滋味,最後熱情下降,心灰意冷,關係也就自然而然地結束了。沒有人一味地付出而毫不索取,也沒有人總是索取而從不付出,這兩種人在社交場所都是站不住腳的。

利人利己,是人們進行社交的原動力。利人,可以擴大社交圈子,結識眾多朋友,為自己的需求提供更為廣闊的場所,從而自由的選擇。利己,是利人的回贈,是付出後的所得,也是社交的終極目的。正是存在著利己,人們才願意做利他的事情,才覺得幫助別人有意義;正是有了利人,才使利己兌現,才能在接受利己的同時感到欣慰而無愧。

利人利己,可以進一步深化社交關係。你的行為有利於他人,人家就會接受你,感激你,願意和你交往。你的行為也有利於自己,你就會喜歡這麼做,高興這麼做,而且越做越有勁,越做越積極。一個喜歡,一個願意,一來一往;形成默契,從而產生社交關係的良性循環。

利人利己的心理效應,並非商場上的交易一買一賣的關係,而是可以創造出崇高的事物和高尚的境界的。因為利人利己,雖說有付出有回收,但二者不是對等的,也是不要求對等的。人們在做有利於他人的事情時,對利己的需求有兩種:一是物質回報,體現在實物上;一是心理滿足,體現在精神上。革命先烈為拯救祖國而犧牲,他們利己的需求是:為革命死得光榮。他們就是帶著這種滿足感,一步步堅定地走向敵人的死刑架下的。

我們應該具有利人利己的觀念,以充實我們社交的內容和意義。但要正確處理好利人利己的關係,不可將其任意割離或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