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而,在企業中,人人渴望權力,一來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工作能力,二來是增添臉上的光鮮,三來則是滿足自己的俯視欲和獨裁欲。
因為這個世間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人外有人,山外有山”、“長江後浪拍前浪,把前浪拍在沙灘上”……可能正因如此,人們對於到手的權利變得愛不釋手,小心翼翼,患得患失,於是,越害怕失去,便越不放心他人,越是不放心,便越是不敢鬆開拳頭,下放權利。
獨裁,並不是王道!
要判定一個領導者是否是獨裁者,最好的途徑就是看他的行為是否是指令性的。就好像美國曆史書上對於喬治·巴頓將軍的描述,說他是一個獨裁的領導者,他總是十分明確地告訴屬下他希望他們做什麼,但卻從不對自己的決策多做任何解釋,更加不會征求他們的意見。因此,從非洲的沙漠到歐洲的森林,幾乎每一個人都知道:巴頓是一個真真正正的決策者、獨裁者。因為他的口中隻有命令。
要判定一個領導者是否是民主,最好的途徑是就是看他的行為是否是分享性的。一個民主的領導者通常會樂意與跟隨者分享信息,讓下屬有提議和發揮才能的機會,以所有人一起努力解決問題來目標。因此,亞瑟王被人們看作是民主的領導者,他對於手下的騎士不僅有命令,也有機會,讓騎士們也參與到決策中來,與自己一同討論。
獨裁與民主,似乎總是敵對的。兩種完全不同的行為風格,給予追隨者完全不同的影響力。那麼,獨裁與民主,哪一種才是現代企業中的領導者應懷擁的風格與風範?
這個答案往往不是獨裁。
獨裁,不是現代社會才湧現出來的,而是早就在曆史中誕生,並留下了痕跡。回頭望,向前看,古今中外都不乏獨裁製度的存在,然而,曆史也證明了任何一個封建獨裁的王朝最終的結果都會崩潰。
獨裁專製是手握權利的人才有的資本,如古代帝王將相,而現今反射到企業中的獨裁專製無非就是那些所謂的管理者,領導者。
一次次獨裁專製體製的最終崩潰都在警示著我們:民主製度的到來是必然的,也是發展所必需的。
有人可能認為:領導者如果過於縱容民主,那麼就完全失去了領導者應有的風範,沒有了強大的影響力,領導力。因此便大量地使用“苛刻、頑固”來裝飾自己,裝也要裝得像個領導,有個領導者的風範。
其實,他們錯了,並不是專製、獨裁才能體現領導力,這也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領導力。相反地,民主、平易近人且待人寬容也一樣可以被下屬敬佩,而非一味地獨裁壓製,讓下屬心生畏懼。
很多時候,當領導者試圖去影響他人的行為時,他的個人風範也就展現出來了,而民主、獨裁似乎成為了人們最為常用的形容詞。而且,獨裁與否並不是以領導者本身認知為主的,而是以領導者想要影響的對象的認知為主的,比如你認為自己是個民主的領導者,而下屬卻一致認為你是一個獨裁專製的人,那麼你的影響力就完全沒有產生效用,相反地,他們的行為始終被他們自己的看法影響著,而不是你這個領導者。
因此可以說:獨裁不是王道,緊握權杖隻會握疼了自己,分離了人心。一個領導者失去了人心,不再是人心所向,那麼就已經失敗了。
Part 2 信任下屬,才能舍得放手
曾經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我們對於不信任的人可以滿身鎧甲,對於我們信任的人可以脫光衣服;生活真的就像這句話說的這樣;我們心中的秘密隻會對我們信任的人講,當陌生人與我們搭訕我們總會報有很大的戒備心理。
在企業中也是這樣,領導人員對於企業中重要的文件往往都會交給自己最信任的人去做,領導者不可能統領整個企業,也隻有授予一部分員工才能更加係統、科學的領導一個企業;然而,對於授予下屬權利,領導者也隻有選擇信任,才會放心的將權力交給下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