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廣而告之的炒作計(3)(1 / 3)

節目結束之後,“宋專家”特意向蘇雷解釋,他之所以這麼“牛氣”,也是沒辦法的事,就是要造“權威”。

實際上,所謂著名教授的“得意門生”,連那位教授的麵都沒見過。蘇雷說,這個“專家”就是個專門賣藥的,“跟賣大力丸的沒什麼分別”。

當天,現場觀眾中有100多個老人。蘇雷說,這些老人都是被各小區裏的推銷員勸說來的。目的就是為了讓這些人當場掏錢買藥。

“權威”的效果確實不錯。節目還沒結束,就賣出了130多盒。蘇雷錄製完節目準備離開的時候,還有十幾個業務員在勸說一些還在猶豫的老人。

“老年人是最好騙的。”據了解,這種保健品的對外標價180元,打折賣到140元。實際成本價隻有5~7元。

“不過這些至少是真觀眾。”更多的時候,蘇雷看到的是“熟麵孔”。公司找來這些“托兒”,和所謂的“名人”、“專家”、“技術人員”一起,“忽悠”電視機前的觀眾。

詭計揭秘2:

權威所具有的強大力量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

為了進一步忽悠消費者,一個又一個假冒的專家紛紛“現身說法”:某廣告中以糖尿病醫學專家身份出鏡的A,竟是另一個收藏品廣告中的錢幣專家B,而在保健器械廣告中,他卻變成了“中國男性健康研究中心主任C”……諸如此類,層出不窮,這些所謂的專家們冠冕堂皇地出入一個又一個節目,演技之高明看得電視機前的消費者們目瞪口呆。

如果說四處趕通告的“專家”們還是商家玩弄的小伎倆,不足以蒙混成為“權威”影響消費者的判斷能力,然而各大衛視遍布各個時間段,花樣繁多種類齊全的電視購物廣告才真正是在拿媒體的公信力做權威,混淆消費者的視線。

正如消費者所說,街頭路邊的小廣告,誰也不會相信;走街串巷推銷的販子,誰也不會上當;但正因為是電視台,誰曾想到電視台也會為虛假電視購物做“托”?無良商家利用了消費者對媒體的信任,利用了媒體的公信力,將弄虛作假的生意做到了電視上,自然是既狡詐又可惡,禍害甚重。從另一方麵來說,隨著電視購物虛假麵具的揭開,媒體由於自身的監管不力、利令智昏,其公信力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情景再現3:

目前市場上有人在推銷形形色色的“核酸營養品”、“核酸保健品”,利用的就是人們這種吃什麼補什麼的心理。這些保健品價格昂貴,但是吹得天花亂墜,讓消費者覺得這錢花得很值。“珍奧核酸”在廣告中打出了3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名字和肖像,給人的印象是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都在支持“核酸營養”。我們決定戳穿這個謊言。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有的已去世或退休,聯係起來並不方便。有三位很快給我們回了信,他們都表示,核酸沒有營養價值,他們的研究也與“核酸營養”無關。

197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院長戴維?巴爾的摩在信中說:“據我所知,沒有證據表明核酸是一種營養物或有益健康。在我看來它也非常不可能有任何益處。人體不能吸收核酸。它將在腸道中分解,其分解物可能被吸收,但它們對人體營養極少有補充作用。”他還說,這家企業使用他的名字和肖像進行廣告宣傳,並未取得他的許可。

197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瑞士巴塞爾大學教授維爾納?阿爾伯則說,大連珍奧核酸“從來沒跟我聯係過,我在此之前也不知道他們這些宣傳材料。核酸存在於所有未經加工的植物和動物食品中,因此它是每個人的日常飲食中的一部分。據我所知,我們過健康的生活並不需要額外的核酸(它除了通常的有機物外還包括磷)。我自己的研究與核酸的營養價值無關。”

還有一位是198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教授保羅?伯格。當被問及珍奧核酸生產企業使用他的名字和肖像進行宣傳是否獲得了他的許可、他的研究是否與核酸營養有關時,他回答說:“對你的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絕對沒有。吃核酸很可能沒有任何特殊的營養價值。”

詭計揭秘3:

2001年6月,海南出版社出版方舟子著《潰瘍——直麵中國學術腐敗》。該書第一部分《“核酸營養”真相大揭密》收錄了我撰寫的十幾篇有關文章。同年8月10日,美國著名的學術期刊《科學》發表報道《中國:生物化學家發動反對道德敗壞的網上戰爭》,向各國科學家介紹該書的出版和我在網上揭露中國學術腐敗,特別是揭露“核酸營養”騙局的事跡。《北京青年報》、《科學時報》等報紙都轉載了這篇報道。

2001年9月,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在上海召開第八屆學會代表大會。新當選的理事會一致通過決議:學會成員不應擅自用本學會名義發表帶商業色彩的宣傳文章,或進行帶有商業色彩的廣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