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廣而告之的炒作計(2)(3 / 3)

詭計揭秘3: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透露,要獲得這些環保標誌、認證很容易,方法主要有兩招,一招是找一些協會組織、社會機構製造假的環保認證標誌;另一招是幹脆花錢向有關機構買一個認證,價錢2000元-50000元不等。如果既不想出錢,又怕麻煩,就自己給自己捏造一個。

而所謂的綠十環更是莫名其妙,業內專家指出,2002年7月,國家頒布實施了室內外裝修材料10項強製標準,其實,這10項標準隻是市場準入的最低標準,隻要是合格產品就一定能通過。“綠十環”要求從設計、生產、使用到廢棄處理都要全控製,不僅要求產品把汙染消除在生產階段,還要最大限度地減少該產品在使用以及廢棄處理時對環境的危害。因此“綠十環”認證要比10項標準認證嚴格得多。所以,到目前為止,真正獲得“綠十環”標誌的企業還為數不多。所以可以斷定,目前市場上大部分號稱獲得“綠十環”認證的所謂綠色產品都是自封的,有的可能隻是通過了10項強製標準認證。

詭計分析:

縱觀現在行業內的榜單和獎項,最讓人難以信服的是評選方法不透明,且大部分沒有一個科學、係統的調研過程作為基礎,單靠幾個專業人士、媒體人憑主觀意識進行評價,結果往往不能令人滿意。

現在大部分評獎媒體和機構打造的獎項和榜單似乎都是心血來潮之作,一些小網站掌握不了科學係統的市場調研也要開展評獎,這是誠信缺失的表現。

很多小網站在評選自己的年度榜單或獎項時,為了加強說服力,經常會把幾個知名的地板企業放進榜單中,但這些企業很有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獲得了這個榜單或獎項。

行業評獎不能說完全不可取,但沒有公正的評選過程和科學的評選調查,就會使評獎行為淪為雞肋,得不到公眾和行業的支持。

可以這樣說,即使這些獎項的評選方式足夠公正,市場調研足夠專業,這樣龐大的信息量一次灌輸給消費者,讓他們從中篩選自己需要的東西是非常困難的,更別提其中還有很多商業操作的水分。而且,對企業來說,這種獎項每年一評,人人有份,其帶給企業的榮譽也不是很大,甚至可以說是可有可無的。

消費指南:

作為商家,參與一些國內、國際權威部門正規的大獎評選無可厚非,能真正憑借自己的質量獲得國內、國際權威部門舉辦的正規大獎,在某一領域榜上有名或得到了權威部門的認可,無疑能提高產品的身價。然而,誠信是商家的立身之本。作為商家應該明白,隻有靠實力贏得的榮譽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隻有真正高質量的產品才能贏得消費者長久的青睞。

當然,作為消費者,也務必理性地看待“國際大獎”,要提高識別獎項真假的能力,在選購商品時,切不要被各種假冒的“國際大獎”迷住眼睛。

詭計12:權威推薦,有保障

消費者推崇權威的心理,在消費形態上,多表現為決策的情感成分遠遠超過理智的成分。這種對權威的推崇往往導致消費者對權威所消費產品無理由的選用,並且進而把消費對象人格化,從而達成產品的暢銷。

現實中,營銷對消費者推崇權威心理的利用,也比較多見。比如,利用人們對名人或者明星的推崇,所以大量的商家在找明星代言、做廣告;IT行業中,軟件公司在成功案例中,都喜歡列舉一些大的知名公司的應用;餘世維先生有說在自己汽車銷售店中,曾經以某某車為某某國家領導人的座車為賣點,從而讓該車銷售火爆;更大的範圍內,很多企業都很期望得到所在行業協會的認可,或者引用專家等行業領袖對自己企業以及產品的正麵評價。

情景再現1:

出於對某著名學府的信任,張大爺買了一款電視購物中的保健品。盡管電視購物廣告中稱,該產品是該著名學府知名專家研製,具有特別的療效,但張大爺使用後還是大呼上當。

詭計揭秘1:

在電視購物中,許多產品都會打著國內外某“著名大學”的旗號,甚至杜撰幾個並不存在的科研機構和著名科學家,使用一些“幹細胞”、“GRE”之類的學術術語來忽悠消費者。別輕易相信所謂的“權威”是對付這類推銷的有效辦法。

情景再現2:

蘇雷把自己稱作“自由職業者”。他今年3月份辭職來到北京,做起了電視購物節目主持人。他說,在北京,像他這樣的主持人“遍地都是”。沒有上崗資格證,隻要長得對得起觀眾,能“白話”,就行了。

蘇雷上午剛主持完一個推銷保健品的節目。8點開始錄,9點多錄完,整個過程1個半小時。拿到了將近2000元的報酬。

這次節目請來了一個姓宋的“專家”,號稱是某著名教授的得意門生。他進場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起立、鼓掌。這位“專家”卻“牛氣”得很,都不肯和蘇雷握手。兩個小姑娘跑去獻花,他連眼皮都沒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