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廣而告之的炒作計(2)(2 / 3)

隨即,中國家電協會和幾家在此次評選中“落後”的企業,對此次評選發表了質疑:評選的權威性如何體現?海爾一家企業分獲多類家電評選的冠軍,是否有些異常?

詭計揭秘1:

首先,國家對性能指標的判定隻有合格與不合格,沒有星級之說。中國質量協會的測試結果顯示,部分名牌、免檢產品的性能指標與標稱值不符,存在虛高問題。

“其實,圈子裏的人都明白,很多評比的背後,都是金錢在起作用”,一位在家電行業工作多年的業內人士這樣告訴記者。在記者采訪中,參與此次冰箱產品評測的某品牌相關人士表示,許多質量與技術檢測大多要收“讚助費”,這是整個行業的“潛規則”。檢測結果一邊倒、過分吹捧一個企業,這種有償排名的報告的確不少。而在家電銷售旺季到來之前,通過一次評測打擊主要競爭對手是企業常用的一個絕招,個別不道德的企業甚至在家電賣場大量散發影射對手、未經國家權威機構認可的非法報告。

就這件事而言,不管廠商有沒有花錢買獎,問題的關鍵還是要落在消費者身上。無論是打廣告還是評獎項,企業無非是想通過各種宣傳手段,最終達到推銷產品的目的。而對於廣大消費者而言,在對產品廣告宣傳的認知度日益下降,而行業內各類評選獎項的公平性也遭受到質疑後,選購家電產品的標準接近“真空”,成為了當務之急。

情景再現2:

上海倒塌的“樓脆脆”竟是獲獎樓,其所在樓盤曾獲“文明工地”稱號,讓人大跌眼鏡。但倘若看看這些新聞,你就見怪不怪了,排名靠前的大學是花錢買的排行,含三聚氰胺的奶粉是免檢名牌,權威鑒定部門違規做認證。很多大獎、品牌、優秀,其實不過是騙名騙錢的幌子。

詭計揭秘2:

評選活動的最初目的是鼓勵優秀,但泛濫的評獎、排行,真真假假的組織者,不能為外人道的潛規則,把本具參考意義的評選搞得烏七八糟,公信力全無。評選潛規則大致有如下幾種:按資排輩、權錢交易、評選造假。

有些評選還算正規,不收取參評者費用,但存在按資排輩傾向,什麼級別什麼獎項,地域和單位、人員身份要平衡,去年沒拿到獎的今年是不是考慮該輪一次?如此一來,評選不再是擇優,成了“排坐坐,分果果”,起不到鼓勵先進,促進競爭作用。

有的評選中存在腐敗。天津大學校長曾遇到過排行榜製作機構上門推銷生意,作家石鍾山抨擊文學藝術界關於獎項評定的見不得光的行為:“某人的獎是通過什麼關係拿到的,某人又在評委身上花了多少銀子……”,錢名互換,拿錢買名成為當今評選活動一大“潛規則”。有些評選中還存在拉選票,托關係現象,優不優秀不看實力,看人際關係。

也有參評者為獲獎而參評,平日不認真工作,集中精力做出少數精品送去參賽。送去參評的作品、產品光鮮亮麗,可圈可點,而其日常工作中大部分都平平庸庸甚至不達標。如果參與評選造假的是政府,老百姓就更要遭殃了。前不久某地為迎接上級檢查,覺得報刊亭有礙觀瞻,拆除了事,如此城市,即使評上衛生文明獎項又有何意義?

評選之所以盛行,因其中有利可圖。組織者利用評判大權暗箱操作搞名利交易,參評者交錢換名氣,再利用名氣狠狠賺錢。其間利益鏈條,催生了種種真真假假獎項、排行。

查處騙人的假評選不難,令其出具資質證明,參評者自覺抵製、舉報索取不正當費用的評選即可將其揭穿。真正困難的是那些確由權威機構組織,但在操作中不守正規程序,或者超出業務範圍,淪為斂財工具的評選。這些評選看上去頗有一定公信度,容易誤導群眾,如果涉及到健康安全項目,危害更烈。要想還評選以公信,整頓、取締假評選固然重要,用製度建設,法律監督來約束、規範有資質的合法評選,破除種種潛規則更加緊迫。

情景再現3:

記者走訪了百安居、樂安居、世紀中心、國安居等深圳市各大建材、家居商場。在走訪中記者發現,打綠色、環保牌的產品占了絕大多數,什麼“綠色產品”、“綠色建材產品”、“綠色環保產品”等證書令人眼花繚亂,而頒發單位則有中國中輕產品質量保障中心、中國建材協會、中國室內裝飾協會等,讓人摸不著頭腦。據記者查證,其中有不少產品的證書在國家環保總局官方網站上根本無法查到,有的雖然可以查到,但早已過了有效期限,更多的是那些沒有頒證權利的機構頒發各種無效的證書,這其中還包括一些著名的建材品牌。

綜觀建材家居市場上出現假環保認證情況,其中最多的情況就是偷梁換柱、打擦邊球,將一些合格證書或者某些部門、組織評的獲獎證書當綠色環保認證。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將通過國家十項強製標準說成是獲得“綠十環”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