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知己知彼的攻心計(5)(2 / 3)

情景再現1:

9歲的小斌正在上小學三年級,家庭經濟狀況一般,爸媽月工資加在一起不到四千元。但爸媽很寵小斌,他想要什麼東西都盡量滿足。快過年了,他告訴爸媽要買一套名牌運動裝和運動鞋,說自己好幾個同學都有。小斌的爸媽到商場一看,這些東西加起來要兩千出頭,有點舍不得。小斌不高興了,接連兩天不好好吃飯。爸媽心疼兒子,咬咬牙給小斌買了。兒子還要一件新羽絨服,爸媽答應他一發獎金就給他買。

一套變形金剛組合玩具398元,一件男童外套498元,一盒淨重900克的兒童奶粉134元……在我市一些兒童用品專賣店、專櫃,兒童消費品如此高價已是屢見不鮮。受攀比心理和廣告的影響,兒童用品的價位趕超成人,各大商家也是抓住商機,做足“兒童經濟”。

六一兒童節,張女士6歲的女兒收到一份禮物——一套珍藏版芭比娃娃。張女士說,娃娃確實好看,價格卻不便宜,299元。記者在兒童用品店采訪時發現,一件5歲男童穿的小風衣要價498元,兒童護膚品每樣價格都不比大人用的便宜。

詭計揭秘1:

兒童的消費心理大都受兩方麵影響:一是模仿和興趣;二是廣告影響。孩子在幼兒時期還不懂得價值,在吃、穿、用、玩等方麵隻是進行單純的模仿性消費,要求“別人有的我也要有”或是模仿周圍人的消費習慣。我們有時會在商店裏看到這樣一種情形:小孩吵著要購買某件商品,而父母卻不願意,結果孩子就在那裏又哭又鬧,甚至一屁股坐在地上不起來。此時大多數父母隻好同意購買。其實,那件商品未必是孩子需要的,隻是孩子對它發生了興趣而已。此時,做父母的應該掌握一個原則:不需要的東西堅決不買。一次次屈從孩子的無理消費,會給孩子一個錯覺,那就是我想要的東西肯定能夠得到,而在現實生活中,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情景再現2:

不久前媒體報道,山西某地的煤老板買車時相互攀比,先後購進一批150萬元一輛的美國悍馬車。據山西一家汽車貿易公司調查,目前山西私人擁有賓利、奔馳、悍馬、勞斯萊斯、寶馬等典型豪華車的數量已突破1000輛。暴富後的一些煤老板,買車心態是“你買啥車,我也買啥車”,在買房等方麵,也都相互比闊,一個人買什麼,其他人也一擁而上跟進甚至超越。(山西煤礦老板顯闊購20輛悍馬)

無獨有偶。有媒體報道,不久前,有人在上海金茂大廈,舉行了一場耗資高達100多萬元的豪華婚禮,所有牆麵用閃光片鋪設,還有一麵特製的水晶牆。(上海:一場婚禮花費超過一個農民一輩子收入)

詭計揭秘2:

他們的鬥富行為,對社會風尚起到了不好的導向作用。這種炫耀性消費,一方麵讓人追求及時行樂、醉生夢死,產生頹廢消極的人生觀;另一方麵,浪費了稀缺寶貴的資源。最可怕的是,它還可能是催生違法犯罪的“酵母”。

也許有人會說,消費是生產發展的原動力,不鼓勵消費,生產怎能發展?況且,任何人都有消費的自由選擇權。這些都沒有錯。但是,在一個理性社會裏,消費不僅僅是一個人如何花錢的問題,而是如何合理使用資源的問題。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這就決定了任何人在消費時,必須顧及資源的承受能力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消費必須以滿足人的合理需求為界,不能消費過度;必須以自然資源的承受能力為界,不能竭澤而漁。消費,但不能鋪張浪費;即使有足夠的財力,但也不能暴殄天物。而“鬥富”行為浪費了資源,實際上是對社會其他成員、對子孫後代資源使用權的一種變相剝奪。

古人說“儉以養德”,理性節約,是一種科學生活方式。隻有人人都樹立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觀念,那種講排場、比闊氣、相互攀比的消費方式和觀念,才會漸漸失去市場。

情景再現3

“再這樣下去,我實在受不了了!等囡囡大一點以後,我一定要搬家!”1月8日下午,囡囡媽媽氣哼哼地甩了這樣一句話。

想當初,做大學老師的囡囡媽也是千挑萬選才定下了現在的居所:重慶為數不多的低密度花園洋房小區,環境優美,可謂“離塵不離城”,她認為,這樣的環境最適合養育寶寶。這才入住不過三四年,怎麼就想搬家了呢?

原來,是樓上的鄰居讓囡囡媽備受刺激:那家的寶寶,吃穿用度都專挑最貴的,還有一個時時不忘炫耀的外婆,“從嬰兒期就開始高消費,還要攀比,這樣的風氣對我們囡囡成長一點好處沒有。”她的農村婆婆更是忍不住咋舌頭:“城裏養一個娃兒硬是不得了,一個月的花銷比我們鄉下一家人一年花得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