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減少資源的“無效利用”,是指在使用資源的時候,要防止因各種失誤而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具體來說要努力減少如下三種損失:
一、因企業領導的決策失誤而給企業帶來的損失;
二、因管理製度不嚴、業務流程不順而給企業帶來的損失;
三、因員工工作疏忽大意而帶來的損失。
雅戈爾集團公司董事長李如成曾經說過:“企業成功的關鍵不是跑得快,而是少走彎路、不犯或少犯錯誤。”在以上三種失誤中,領導的決策失誤對資源效率的危害最大,甚至有可能是致命的錯誤。巨人、太陽神、秦池……多少企業都是因為領導決策失誤而遭遇重大失敗。巨人大廈因為史玉柱頭腦發熱而從規劃為18層增加到72層,結果把巨人集團拖垮了;太陽神集團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因為領導頭腦發熱,瘋狂上馬二十多個項目,結果3.4億投資打了水漂,從此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秦池集團因為領導頭腦發熱,在廣告合同上一簽字就用掉了企業不可能承受的3.2億,結果把秦池集團推向了深淵。《孫子兵法》中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說得一點沒錯,企業的領導在頭腦發熱、或者驕橫虛榮、或者怒火攻心、或者急於求成、或者固執己見的時候作出重大決策,往往就是企業災難臨頭的時候。
除了領導的決策失誤會給企業帶來損失之外,體製性錯誤給企業帶來的損失也不可輕視。在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經常會有某個問題三番五次地出現,經常會有某種錯誤三番五次地發生。如果這樣,企業的管理者就必須檢查反省一下是否存在體製性問題,必須認真檢查管理製度、業務流程是否有疏漏之處。如果三番五次地亡羊,則必須認真檢查一下,是否有補“牢”的需要。
對於因員工工作疏忽大意而帶來的損失,在企業的戰略決策沒有多大問題的前提下,在企業的管理製度、業務流程沒有多大問題的前提下,更多的是依賴於企業文化的建設,隻要“認真、負責”成了企業的主流文化,再加上管理製度和業務流程的配合,就基本上可以避免因員工工作疏忽大意而帶來重大損失。
用足資源
企業中的資源形態多樣,性質各異。從資源的使用角度來看,主要可以分為無形資源和物質資源。無形資源包括人力資源、技術資源、信息資源、品牌資源、關係資源等等。一般來說,無形資源的價值並不會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隨著產量的增加而消耗,反而有可能通過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逐步積累而增值。物質資源包括土地、廠房、機器設備、低值易耗品、原材料、輔助材料、包裝物等等。一般來說,土地、廠房、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會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長期保持原有的實物形態,夾鉗、螺絲刀等低值易耗品也可以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多次使用。原材料一般會構成產品實體,並隨著產品的銷售而消失。輔助材料是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會消耗但不構成產品實體的材料,其中包羅萬象,成份複雜,有些是一次性消耗的,有些可以多次使用,有些則可以轉作它用。包裝物則可以根據能否多次使用分為周轉性包裝物和一次性包裝物。
對於無形資源、固定資產和低值易耗品,用足資源最一般的思路就是盡可能利用現有產能,以及盡可能延長其使用壽命。就拿手術室來說,一個設備先進、設施齊全的手術室往往造價十分昂貴,如果一個小時沒有產出往往就意味著浪費了幾千元。因此要用足手術室資源就要考慮如何充分利用手術室每一小時的產能。某醫院有個手術室,做一個手術需要四個小時,其中一個小時用於病人的麻醉。後來醫院根據員工的建議在手術室旁邊設了一個麻醉室。這樣一來,一個手術占用手術室的時間就可以從四個小時縮短為三個小時,原來每天可以做四個手術,現在可以完成五個手術了,醫院因此每月可以淨增收入2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