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二、國有企業因為有比較健全的製度管理,盡管沒有活力但控製嚴,資產流失慢,拖得很長,死是慢慢地死;民營企業則相反,暴發起來時直線上升,連年翻番,但由於製度管理基礎薄弱,控製鬆,資產流失快,死起來僅是一眨眼的事,暴發暴死。
製度管理對企業的發展是如此重要,但中國企業的普遍現狀卻是製度管理基礎太欠缺,太薄弱。絕大多數中國企業麵臨的首要問題不是資金、人才、技術的匱乏,而是製度管理基礎的薄弱,所以,改造中國企業必須從奠定製度管理基礎入手。
客觀地講,不少中國企業對製度管理也是非常重視的,有的還不惜血本請來了谘詢公司、大學教授,編寫了詳細的製度大全,並不遺餘力地推行。但由於製度本身的不合理性與積習難改,加上方式方法的不當,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適得其反。
首先是製定出來的製度不合情理、違背人性。這種先天不足的製度雖然借助高壓政策令員工無法公開拒絕,但背後的怨言與內心的抵製卻是無法消除的,勢必影響到製度的最終執行。
其次是實施嚴格的製度管理時不能與愛結合。企業原來鬆散隨意慣了,突然間要實施製度管理,員工自然會覺得難受,這時如果不能真真切切地讓員工感受到嚴是對大家的一種責任,嚴是對大家都有好處的,員工難免會產生對立情緒。嚴是愛,鬆是害,不能光停留在嘴上,而要付諸於行動,要讓員工觸摸得到嚴了以後的愛。嚴格的製度管理,若象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令舊軍隊的士兵奮不顧身那樣,嚴格一點又何妨?相當一部分企業不是這樣,而是嚴與不嚴,待遇報酬都一樣,甚至嚴了之後的收入還下降許多,結果亦可想而知。
第三是不能循序漸進。江山易色,本性難移。要改變一個組織的不良習慣,不能操之過急,欲速而不達。張瑞敏為什麼能將一個員工在車間內隨地大小便、亂糟糟的海爾改造成一個令行禁止、整齊劃一的海爾,很重要的一條就在於他采用了日清日高的管理方法,每天都有1%,而且隻能是1%的提高,員工通過努力完全能夠做到。但其它的企業卻過於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天之內將散兵遊勇改造成正規軍,行得通嗎?不但如此而且不肯讓員工先嚐到改造的甜頭,不肯爭取大多數員工對製度管理的理解支持。這等企業不懂得:在中國凡是成功的改革家既要有熱情與權力,也要有智慧與藝術,不懂得改革須先易後難,先甜後苦,象小平同誌在改革進程上的安排就恰到好處,先通過承包製讓人民享受到改革的甜頭,為改革的深化營造寬鬆的氛圍,再逐步把改革引向深入。
第四是做不到一視同仁。中國企業推行製度管理最大最凶惡的敵人是講情麵。剛開啟製度管理時,老板與老板的親朋好友都不習慣,容易犯錯,具體執法的人一看是老板與老板的親朋好友,覺得拉不開情麵,不肯按製度辦事。下麵的中層管理人員和一線員工也眼睛盯著上麵,上麵的人帶頭不執行製度跟沒事似的,下麵的膽子也隨之放大,上行下效。一個、二個製度流產得不到執行,第三個製度再推出時,老板怎麼聲色俱厲也無濟於事,也不會引起員工的重視,員工早打心眼裏覺得:“還不就那麼回事麼!”
企業推行製度管理既然並非易事,需要循序漸進,需要找準一個好的切入點,那麼這個切入點應是公平公正的分配用人製度。因為企業說到底還是一個利益組織,分配、用人、考核製度與每個員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分配、用人、考核製度扭曲了,員工窩著一肚子火,無論怎麼樣的製度推行起來都難以見效。公平公正的分配、用人、考核製度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特別是有能力員工的積極性,給員工以希望,縮短員工對企業的距離。看看中外曆史上,任何一次成功的革命無不是從利益的重新分配,還人民以公平公正啟動的,企業要成功地克服無序,從人治走向法治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