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製度改造是中國企業麵臨的首要問題,那麼文化改造無疑又是製度改造的前奏曲。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了,不合時宜的計劃經濟觀念雖被一而三、三而再地批判,但陳舊腐朽的傳統文化糟粕卻沒有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警惕,與企業外部環境日趨市場化、規則化、透明化、公平化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不少企業內部的人文製度卻還是一個個嚴嚴實實的封建小堡壘。中國企業迫切需要來一次聲勢浩大的新文化運動,也許“運動”二字並不貼切。傳統文化糟粕在中國企業中的廣泛存在,已嚴重阻礙了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已到了痛定思痛,非下決心克服不可的時候,企業必須花大力氣引入競爭文化、法治文化、規則文化、透明文化、創新文化、重內容重結果重能力重個性重業績的文化、雙向互為忠誠的文化、合理的私與適度的公相結合的文化、以人為本的文化、誠信文化、專業化文化、精益求精文化、自主文化、全球一體化文化,隻有當一整套適應市場競爭需要的文化在企業中牢固紮根、開花結果時,員工的素質才會真正提高,企業的良性循環與可持續發展才是可能的。
當然如同製度改造需要循序漸進一樣,企業文化改造也需要循序漸進。國外的先進市場文化、先進製度管理不是不好,而是對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糟粕浸染的員工來說太先進、太超前了,我們不可能一天之內達到,隻能把它作為一個必須追求的目標。然後,一步一步地朝著這個目標努力,象海爾那樣日事日畢,日清日高。我想這應是本土化的真正精髓所在,本土化絕不是因為國外先進的市場文化、製度暫時讓中國企業消受不了就把它棄之一邊,一切照舊。
文化改造也好,製度改造也好都不可能孤軍深入,一枝獨秀。單純的文化改造著不了地,單純的製度改造行之不遠,企業改造必須是文化改造與製度改造的交錯互動。完整的交錯互動應包含四個步驟:
一、是針對大多數員工反應最強烈,最不滿意的焦點問題實施文化改造、理念培育,解放思想,開闊眼界。注意之點是解放思想不能過頭,尤其不能完全否定一次創業,否定企業發展的曆史,要把握好分寸,適當肯定成績,乃至要講明焦點問題產生的曆史背景與無奈。
二、有目的有意識地從企業內部提拔一些有潛力,有進取欲,能代表企業改造方向的人才進入管理崗位,為日後的製度改造準備好幹部隊伍。
三、待文化改造稍見成效即適時推出製度改造。注意之點是既遵循先易後難,先甜後苦的推進原則,又尊重元老們的曆史功績,使“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安,盡可能減少改造之初的摩擦與阻力。當然,如果企業誕生的時間短,元老的作用不明顯,總裁享有絕對權威,也可先難後易,先苦後甜,變漸進式改造為休克式改造,一切從實際出發,相機而動。
四、從製度改造到文化再改造,從文化再改造到製度再改造,循環往複。
五、循環往複到一定時機,由漸進變為激進,由量變化為質變。
中國企業的改造是個大題目,遠非我這裏的一、二、三、四、五所能講清楚,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能有機會與廣大讀者進行更多的交流,僅此點到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