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奧德費在馬斯洛關於人的五種需要理論基礎上,把人的需要壓縮為生存需要、相互關係的需要、成長發展的需要三個不同的層次。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梯進的三種管理製度與員工的三種需要之間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係:生存需要對應於製度管理;相互關係的需要對應於情感管理;成長發展的需要對應於創新管理。
首先,製度管理著眼於適應社會化大生產、市場競爭的規律,把單個員工組成工作流程科學合理,嚴謹有序的整體,大大增加個人、企業的效率與產出,使員工獲得較高的報酬,滿足了員工的生存需要。其次,情感管理著眼於對員工人性的尊重,倡導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係,營建友愛、祥和、快樂的家庭式氛圍,滿足了員工的相互關係需要。其三,創新管理著眼於員工潛能的發揮,主張變革,寬容失敗,鼓勵員工大膽地想,大膽地闖,在企業創新中實現自我,滿足了員工成長發展的需要。
三階梯管理帶給企業員工需要的滿足是全方位、多層次的,積極向上者能在其中找到自我實現的舞台,而安於本職者也能心情舒暢地工作,可謂人人有希望,人人有笑臉。
三階梯管理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
如果以恩格爾係數為標尺,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史劃分為三個階段,我們可以發現:高位的恩格爾係數對應於生存需要和製度管理;中位的恩格爾係數對應於相互關係的需要和情感管理;低位的恩格爾係數則對應於成長發展的需要和創新管理。
當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恩格爾係數處於高位時,大多數工人家庭收入微薄,其主流需要是生存需要,企業管理理論研究的注意力集中於製度管理,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泰羅的《科學管理原理》、法約爾的《工業和一般管理》;當恩格爾係數處於中位時,大多數工人家庭的收入有了明顯增加,其主流需要是相互關係的需要,企業管理理論研究的注意力集中於情感管理,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梅奧的《工業文明史中人的問題》、麥克雷戈的《X理論-Y理論》;而當恩格爾係數處於低位時,大多數工人家庭的收入進一步增加,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誕生了,此時,其主流需要是成長發展的需要,企業管理理論研究的注意力則集中於創新管理。
我信守三階梯管理的理念,因而堅定不移地認為一個企業無論規模大小、行業性質如何,製度管理總是必不可少的。不同企業的製度管理可以千變萬化的,但千變萬化的企業一定不能沒有製度管理。有關這點,我國經濟生活中的兩道特殊景觀也可以提供有力的佐證。
景觀一、中國企業新創時,大多是親兄弟、父子兵一道,憑樸素的親情、友情辦事,忽略製度管理,起初的效率高,成本也低,對企業的原始積累十分有利。但一旦上升到某個階段便停滯不前,製度管理的瓶頸作用凸現,企業的死亡係數徒增;相反,外國人來中國辦企業是兵馬未動,管理先行,先組建一個班子,根據中國的國情編一套切實可行的製度,然後再招兵買馬,培訓上崗,企業一開張就走上正規,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死亡係數要小得多。
因為有無製度管理而給中外企業帶來的不同,好比同樣是企業死亡,中國企業碰上傷風、感冒就壽終正寢,而外資企業除非是疑難雜症、不治之症,一般的小病小痛奈何不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