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謹言慎行
在大多數中國人的耳朵邊,時常會聽到諸如:“這孩子就是話多”;“這孩子就愛搶話說”;“大人說話小孩子別岔”;“說話時可得好好想想”;“做事要有把握,要深思熟慮,要三思而後行,切勿草率從事”;“這方案不錯,但要真正做的話還須考慮仔細,最好把方方麵麵的問題想得周全一點,千萬別出什麼亂子”;“我想還是先放一放,看看再說吧”之類強調人們應謹言慎行的話。
謹言謹行是我們為人處世的又一重要準則,從孔二先生起就反複倡導並身體力行。“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憂;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憂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君子之德風,有至聖先師作表率何愁後來的士民百姓不競相效法呢?
阮嗣宗“口不藏否人物”,司馬昭想為司馬師向阮家求婚,他一連酣飲60天,大醉不醒,讓前來提親的人無從開口,隻得作罷,這等高手實才是罕見。
普通的凡夫俗子雖沒有阮籍的功夫,但對“不自足而露才,不輕試而幸功”;“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處世誡多言,言多必失”;“一切言動都要安詳”;“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眾口嘵嘵之時,多一句不如少一句”;“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等格言也是深信不疑努力實行的。
君不見大小廳堂、名利場中,一涉及關鍵問題,敏感問題,僅管和藹可親的尊長,言辭懇切地希望大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大膽地講出真話,講出自己的心裏話,敢於發表不同的意見,但與會之人除了反複不變的“我完全同意,我堅決支持”外,很少有人能暢所欲言。彼此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支支吾吾,吞吞吐吐,顧左右而言他。每當我讀到著名詩人藏克家,那段關於1956年文藝界以耳代目情形的文字描述時,總感到非常親切,仿佛就在眼前:
“文藝界裏有什麼問題發生了,大家互以‘不為天下先’的態度側起耳朵,探聽別人的意見,遠方的企望著北京,想從《文藝報》、《人民文學》上聽到一點動靜,如果《人民日報》發表了什麼文章,那就象定了案,自己欣喜得到了‘依據’,李太白登上黃鶴樓慨歎於”眼前有景道不得“,因為”崔顥題詩在上頭“今天文藝界裏卻有不少人,怯於表示自己的意見在別人的意見未表示之前……,許多人對於文藝方麵出現的新問題,總是在揣摩,並不是揣摩這問題的本身,而是揣摩‘權威’人士和領導方麵對這問題的看法和意見。這樣可以永遠‘立於無過之地’可惜也永遠和真理無緣”。
詩人的目光是犀利的,他使我們茅塞頓開於謹言慎行的種種妙處。
其一、可以抬高自己的身價。“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水深流去慢,貴人話語遲”;“洪鍾無聲,滿瓶不響”;“性躁心粗,一生不濟”都是農耕社會從謹言慎行的角度,去衡量判別一個人高低貴賤的標準。依照這個標準,謹言慎言者即為吉人、貴人、飛黃騰達的洪鍾、胸羅錦鏽的滿瓶。有誰願意被人當作沒有出息的賤人?沒!謹言慎行對人們的言行舉止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謹言慎行的人不輕易發表意見,不輕舉妄動等,莫測高深,莫辯真偽;越講話少,越被認為水平高;越做得少,越被認為檔次高。好比隱居山林的人,越躲名氣越大,越躲身價越高。
其二、能贏得尊長的青睞。謹言慎行的人給人的第一感覺是穩重可靠,不搶話說,不愛出風頭,不喜歡表現自己,不多嘴多舌。這對那些相信事以密成,語以泄敗的尊長來說都有是不可多得的優勢。
其三、有利於謀取高官厚祿。“廣知世事休開口,縱會人前隻點頭,假若連頭都不點,一生無惱亦無憂”固然是不錯,但也撈不著什麼好處。它和孔聖人講的謹言慎行不是一個意思,孔聖人講的謹言慎行不是不言不行,而是慎言其餘,慎行其餘。即拋開可能引起尊長誤解的話,不快的話,與沒有把握的事,對尊長不利的事不談不管,把其餘尊長愛聽的話,十拿九穩的事拎起來細細的講,穩穩的做,這才是孔聖人的本意,做屬下的不懂得為尊長搖旗呐喊,吆喝和鳴鑼開道,還有什麼存在的價值?如果一天到晚隻曉得機械地沉默,呆呆地兩眼望著天,這樣的沉默不但不會使沉默之人得到黃金白金,而且,連飯碗都有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