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使人消極。迷信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困難不是想方設法地解決,不是找原因找對策,從積極的角度去反思己過,講自己的不是,嚴於律己,而是統統歸咎於命,歸咎於天,都是命不好,都是老天爺不幫忙,自己一點錯也沒有,這樣人永遠沒有提高,永遠沒有進步,隻能潦潦草草,囫圇吞棗一輩子。
“信仰主義要達到迷信的程度,服從領袖要達到盲從的程度”。
大漢奸周佛海的這句話向世人暴露了一切迷信製造者、傳播者的真正企圖。皇帝把自己說成是天子,把王公大臣說成是天神下凡,把他們對平民百姓的專製說成是上天的旨意,君權天授,目的就在於讓平民迷信,讓平民盲從。因而,迷信的人民常常也是盲從的人民。“皇帝、百官既然是老天爺派來的,那他們再刻薄、再陰毒、再貪婪也是合理合法,必須忍受順從,因為老天爺的權威可是至高無上的,不可抗拒的”。
在迷信與盲從的關係上,迷對應於盲,信對應於從。四肢發達,耳聰目明之人一旦耳迷、目迷、心迷,勢必看不清事物的本來麵目,為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偏見比無知離真理更遠,對迷信製造者、傳播者盲目順從,被他們的玩弄於股掌之上,成為其謀取私利的得力工具。理論一經掌握群眾就會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同樣,迷信一旦掌握群眾,也會變成巨大的盲從力量。
10、崇古與守舊
假設你在一間陰暗、潮濕、擁擠、破舊的老房子裏住了二十年之久,現在總算盼到了喬遷新居。假設你頭發花白,飽經風霜,一輩子省吃儉用,刻苦耐勞的雙親仍健在。接下來的情形你便可想而知,你雖在裝潢考究的新居裏備齊了各式家俱與日常用品,早打算將老房子裏缺胳膊少腿的舊家俱和叮鐺作響的壇壇罐罐送給收舊貨的小販,但臨到搬家那天你還是不得不麵對父母親的唉聲歎氣。僅管你一個勁地催促動身,老兩口卻不住地東摸摸西瞧瞧,一臉的舍不得,放不下,敝帚自珍。那些過去弄得老兩口臉紅脖子粗的破銅爛鐵,此刻都成了戀戀不舍的寶貝疙瘩,最後你沒辦法隻好向二老妥協,揀幾件最具象征意義的經典帶到新居去,一個好端端的喬遷之樂變成了長輩不開心,小輩不愜意的喬遷之怨。
中國人的好古、尊老、戀舊之風由來已久,根深蒂固,有目共睹。
講政治:法先王;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半部《論語》治天下、《詩經》退群盜;事不師古,而克永世,匪有悠聞;
講道德:純然古風,三代氣象;人心不古;古道熱腸;
講學習: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講用人:嘴上沒毛,辦事不牢;薑還是老的辣,高梁還是老來紅;老馬識途。
講文化:詩詞是唐宋的好,散文是先秦的好,歌賦是西漢的好,書法是隋唐的好,戲曲是元明的好,小說是明清的好。
講科學:祖衝之的圓周率,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張衡的地震儀,以及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火藥四大發明,把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進步的作用無限誇大,仿佛四大發明是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的始祖,別人的科學文化都是受了四大發明的啟迪而衍生出來的,我們的四大發明是老子,別人的科學文化是兒子是龜孫,孫子再發達也還是祖宗的榮耀。
講人情:老領導,老首長、老上級、老朋友、老同學、老鄉親、老員工、老夥計、老鄰居、老街坊。
講專業水平:老中醫、老師傅、老專家、老教授、老法師、老先生、老把式。
講品質信譽:祖傳秘方、宮廷秘製、百年老店、老字號、老窖、老壇、老醬、老醋。
其它,還有什麼老傳統,老辦法,老規矩;不聽老人言,吃苦在眼前;老人不講古,後生會失譜;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凡事要好,須問三老;無作舊章亂聰明等不一而足。隻要是老的、古的、舊的東西就刮目相看,越老越香、越古越美、越舊越可愛。
記得有一首小詩,大意是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太陽每天從西方落下,一代人走過,一代人走來,大地卻依然如故。如果把它用來描述中國農耕社會的崇古與守舊,那就再恰當不過了。幾千年的中國農耕社會是一個一成不變的社會,是一個循環往複的社會,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人文製度,變化都微乎其微。不同的朝代不同的人民,擁有一樣的文化製度一樣的風俗人情一樣的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