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中國企業的病根子(5)(2 / 3)

8、順與從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的佳話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但很少有人問,假如諸葛亮對劉備的三請仍無動於衷怎麼辦?劉備是繼續四請、五請一直請下去,還是深表遺憾另尋高人,抑或找個借口讓關、張二位老弟把不識抬舉的諸葛亮做了?

薑太公在中國曆史上的名氣要比劉備大得多,至今鄉裏人蓋房子不是還要寫上“薑太公在此百無禁忌”才放心嗎?他老人家執政時,也有個與孔明差不多的人物,薑大人雖不象劉備那樣親自登門,但畢竟也請了三次,誰知那家夥竟不領情,薑大人於是乎一氣之下就把他滅了。薑大人的理由是“夫不臣天子,不友諸候,望猶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棄民也;召之三而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為教首,使一國效之,望誰與之為君乎”?是啊,都象這樣不買帳的話,這一方諸侯還怎麼當?該殺!

宋朝人張詠因庫吏偷拿一錢而殺之的故事,在傳統社會是深得人們嘉許的,特別是他怒殺庫吏前下的那句著名的判詞:“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這裏我們姑且不談由一日一錢到千日千錢的推論是否成立,是否合理,單看張詠殺吏究竟是為了國庫的千日千錢還是為了庫吏的不服氣,不順從!開始張詠看見庫吏偷拿一錢並無殺掉他的打算,隻想打上幾板子警戒一下,可是該死的庫吏竟敢無視張大人的威權,勃然大怒說:“一錢何足道,乃杖我耶?爾能杖我,不能斬我也!”。對上司如此的不恭不敬,上司的尊嚴何在?這不等於找死嗎?張詠可以用法過度,但庫吏不能不順從,不順從就得殺掉。對張詠怒殺庫吏一事原因的推斷,還可從有關張詠的另一則故事中得到佐證:

“詠知益州時,嚐有小吏忤詠,詠械其頸。吏恚曰:‘枷即易,脫即難!’詠曰:‘脫亦何難’。即就枷斬之,吏俱悚懼。”

懂得順從,學會順從是中國農耕社會各階層臣民的安身立命之本。順即順君王之旨,順官長之命,順長輩之意,順強者之欲,從即唯命是從,無條件服從,叫你往東不往西,叫你打狗不吆雞。

順從從大的方麵來講是奉三綱五常為圭臬,從小的方麵來講是遵鄉規民俗,守族規家教。具體則表現為:一個人從能夠記事的時候起就被要求做一個不亂說亂動的乖孩子,聽長輩的話,聽兄長的話,敬長輩若神明,向長輩打躬作揖,給長輩磕頭跪拜。《三字經》中講的“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弟與長,宜先知,首孝悌,次見聞”正是這個意思。

處於那樣的氛圍,即使有一兩個開明的家長不想讓子女受繁文縟節之苦,也不可能,你固然可以在自己家裏同情和寬容自己的孩子,但孩子終歸是要走上社會的,社會並不肯特殊對待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不守規矩,不知順從,長大後又怎能立足?為了孩子不至於老大徒傷悲,還是趁早管教為好。更何況你雖然願意同情寬容自己的孩子,但你的同族同宗們卻未必願意,因為這關係到門風、族風呀!

孩子稍大一點,望子成龍的父母便迫不及待地為他張羅文房四寶,請先生,進學堂,開始起“學而優則仕”的漫漫人生,麵對雙親的熱切期待和拳腳相加,他不得不早早收起一顆天真好玩的童心,一天到晚,規規矩矩地端坐在學堂裏,學著老夫子的樣子,滿口子曰詩雲之乎者也,頭懸梁錐刺股,夢想著有一天能“學好文武藝,賣與帝王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實現他祖祖輩輩未曾實現的夙願。

光陰茬苒,轉眼間又到了男大當婚的年齡,做長輩的出於經濟的、政治的、門第的、傳宗接代的種種考慮,緊鑼密鼓地為他張羅起婚事。不管他願不願意,喜不喜歡,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都不能抗拒,必須老老實實地按社會、家族、父母的意願去成家立業,生兒育女。

婚姻是人生的一大轉折。婚前,做兒子的有些不守規矩,不懂禮節的行為並不要緊,因為在長輩的心目中他終究還是個孩子;婚後,他已是一個大人,已有了本質的不同,再不能象婚前那樣胡來,出門要請示,回來要問安。婚姻,不但使他在家中多了一層束縛,而且也使他在社會上平添了諸多榜梏。他開始要獨立地去應對數不清的鄉規民俗和猛於虎的苛政。昏聵天子的喜怒無常他要順從,貪官汙吏的橫征暴斂他要順從,鄉裏惡霸的巧取豪奪他要順從,戕害人性的巫婆神漢他要順從,村頭田邊的流言蜚語他要順從,族中長老的裝模作樣他要順從。在順從中度日如年,在順從中消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