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中國企業的病根子(4)(3 / 3)

爭利奪利是人之常情,隻要有可能都會想方設法地去爭,因為人首先是逐利動物。但中國人愛麵子卻有個前提,即在熟人圈子內。象鄉村中的暴發戶為了麵子不惜在左鄰右舍跟前一擲千金,但若是經商在外,在無人撞見的地方,則他的吝嗇、節儉絲毫不減當年;窮人請客,為了掩蓋其窮相,很少不咬緊牙關一跺腳,努力鋪張的,寧可自己關起門來啃三個月的冷饅頭,也不願讓親友有機會對自己捉襟見襯的窘相表示一點高傲的優越的同情,真正是死要麵子活受罪。

名位與麵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既有區別,又有聯係,且大致成正比,名位高、麵子大,名位小、麵子小,但也不是絕對的。

7、忠與孝

在中國農耕社會的用人、擇人標準中,放在第一位的是德,而德的核心又是忠。中國人雖然也講唯才是舉,講學識才華的重要性,但那大多是一種擺設,一種口號,很少有打算真正付諸實施的。一個人能否被上官、東家選中,真正起作用的還是他的德與忠,因為在絕大多數用人者看來,德才兼備固然難得,但當德與才不可兩全時,德還是優先於才,有德無才者可以通過培養、學習,給予鍛煉機會,慢慢提高,有德無才者的用人風險,不過是效率低下與業績不良。但有才無德者就大不一樣了,有才無德者一旦與上官、東家反目,帶給上官、東家的風險就不僅僅限於效率低下和業績不良,而是整個事業的夭折。兩害相權取其輕,還是任用有德無才者保險。

毫無疑問,這種以忠誠為取向的用人擇人方式在中國農耕社會裏自有它合理的一麵。因為農耕社會是一個競爭壓力較少的社會,來自外界的壓力不大,保證內部人相安無事,上下和同是壓倒一切的首要目標。試想,當所有的屬員都一顆紅心向主子、向朝廷,朝廷、主子的基業還愁不堅如磐石嗎?

什麼是中國農耕社會所倡導的忠?簡單地講可歸結為無私無我、無他六個字。

無私無我就是作為奴才的我在君父利益麵前不能有獨立的個人和家族之私。封建社會從所有製性質上看雖然也屬私有製,但這種私有製和資本主義私有製還是有很大差別的,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是除法律外的任何勢力所不能剝奪的,資本主義的私是凜然不可侵犯的私,是得到法律充分保障的私。

但封建社會的私卻很不牢靠,一切須無條件服從君父利益的需要。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生命都屬於君父,何況是區區身外之物。隻要是君父看中了的私,隨便找個理由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據為己有。無私無我的忠臣要時刻把君父利益掛在心上,凡事從君父利益去考慮,不容有絲毫的私心雜念,無私無我就是我的生命、我的妻子兒女和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君父的恩賜,都是為君父利益的存在而存在。我是君父的奴才,我是相對的,君父是絕對的。僅管我蒙受著不白之冤,被君父下旨抄家、處死,我還不能有一點怨言,臨死還要說一句謝主隆恩。孟子講:“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孟子的忠即無私無我之忠。

無他就是作為奴才的我今生今世都要專一地效忠於君父,即使江山易手,我也不能轉而效忠新主。忠臣不侍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麼!我要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永不變節,從一而終。除君父之外的任何人都不能分享我的忠誠,那怕是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不論是誰隻要膽敢侵害到君父利益,我都得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大義滅親。

忠心耿耿、忠貞不渝、忠貞不二、忠言逆耳、竭忠盡智、忠誠、忠烈、忠厚、忠實、忠信等是一些常見的與忠搭界的詞語,從中我們也可以對中國農耕社會所倡導的忠之內涵窺見一二:忠是內心的忠,靈魂理念的忠,從裏到外的忠,發自肺腑的忠,隻有思想認識上堅定不移了,才可能對君父忠貞不二,忠貞不渝,竭忠盡智,跟著君父一條道走到黑,做到無私無我、無他;忠之道要誠於中而形於外,要厚、要實、要信,對君父要象純真無邪的孩童,隻要是對君父有益的話,不管其逆耳與否都要大膽的毫無保留的講出來,切不可因為擔心龍顏大怒,可能被殺頭而閉口不談,這樣才有資格稱之為忠烈之臣;忠烈之臣在關鍵時刻,危急時刻,應不惜自己的身家性命敢於壯烈犧牲,誓死捍衛君父,亂時見忠節,危時見忠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