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中國企業之環境(1)(2 / 3)

關於第一種現象,近日我收到一份從深圳某谘詢公司寄來的培訓廣告,上麵以不容置疑的語氣宣稱:“隻要給我們兩天時間,就讓你成為一流的戰略大師,讓事實證明給你看!”既然造就一名大師隻需要兩天時間,而且是一流的,那大師自然會成群結隊地滿大街跑了,本來挺值錢挺神聖難得一見的大師,現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嚴重的供過於求,生存便成了問題。大師們多爭得一杯羹,為了向公眾證實自己的價值,隻好競相以最快的速度不斷地推出理論,於是油然而生出第二種現象。

關於第二種現象,泛濫成災的偽理論之偽歸納起來有七:

一是從擴大某種理論的銷路出發,故意誇大其正作用,隱瞞副作用,避而不談其應用條件和注意事項。情商要不要?肯定要。但為了強調情商的重要性便去貶低智商,則流於謬誤。

企業管理中的溝通要不要?肯定要,但它必須與公平公正的用人機製、分配機製、考核機製相結合,一個企業一個團隊如果失去了基本的公平公正,再怎麼溝通也無濟於事,最難的溝通是權利扭曲後的溝通。

企業文化要不要?肯定要。但企業文化必須和製度管理相結合,企業文化脫離了製度再怎麼用力倡導都不會有效。

二、偏執一詞。有人強調過程控製,有人強調結果控製,其實兩者並不矛盾。對傳統的大規模生產企業來講應重視過程,因為他們的過程是可以分解後加以控製的,控製了過程就得到了期望的結果。對高科技創新型企業來講應重視結果淡化過程,因為他們的產出是無形產品,過程不宜控製,控製過程就會束縛員工的手腳,挫傷員工的積極性,相反得不到期望的結果。

有人強調客戶導向;有人強調利潤導向,其實兩者也不矛盾。企業要想長久地享有利潤就必須重視客戶,培養客戶的忠誠;企業要想長久地擁有客戶也必須獲得合理的利潤,沒有合理的利潤就沒有企業的良性發展,沒有企業的良性發展又怎能保證客戶滿意?皮之不存毛將附焉?

三是主觀臆造論據。我所熟悉的某谘詢公司老板在自己開設的公開課上時常會底氣十足地對學員講,或在自己的專欄文章中宣稱:“據某某谘詢公司進行的調查表明……”。知道內情的人都清楚他的公司從來沒有做過這方麵的調查,調查根本就是子烏虛有的事。

在中國,文人主觀臆造論據的曆史至少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孟子,孟子是曆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法先王”口號的人,他用以證實自己觀念的三代聖王,三代氣象就是典型的主觀臆造論據。不要說他所處的時代考古技術相當落後,無法對三代聖王三代氣象的故事做出準確的判斷,就是當代也還沒有人能令人信服地對三代聖王、三代氣象加以證實。

四是將狹隘的一己之見,一孔之見隨意上升為理論。既是一種理論,起碼的係統性、條理性、層次性還是需要的,否則就不能稱之為理論。現在倒好,隨便一個比喻一個故事就可以自稱為某某理論,鍋碗瓢盆桶是理論,油鹽醬醋茶也可是理論,或者弄幾個相關聯的英文單詞,把每個詞的第一個字母集合在一起還成了帶洋味的理論。理論到處都是,有錢有話語權就有理論,得來全不費功夫。

五是牽強附會,拉大旗做虎皮。大凡新學說新思維的出籠都喜歡到世界五百強,到跨國公司身上去尋找支持。原來老掉牙的爛貨一朝改頭換麵和世界五百強攀上同宗,便變得神聖不可侵犯,今天牽著世界五百強的鼻子,明天抱住世界五百強的大腿,後天揪住世界五百強的尾巴,把世界五百強拆零去賣,且一本正經地向世人宣告,世界五百強就是仗著此鼻此腿此尾巴才成為世界五百強的。

六是望文生義,以嘩傳嘩。突出的例子是人們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理解,名牌企業老總認為優秀的競爭團隊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名牌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認為企業家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研究國際貿易的教授認為經營理念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有自己的谘詢公司的著名經濟學家認為製度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資深的人力資源專家認為快速反應能力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五種人中企業家望文生義的問題不大,頂多壞了一家企業;問題大的是後麵的院長、教授、經濟學家、專家,因為他們以授業解惑為己任,他們理解錯了就會謬種流傳,誤人子弟。

七是名左實右,以進為退。你講製度管理,他馬上說製度不是萬能的;你講應重視企業管理理論的學習,他馬上說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你講要積極引進西方先進的管理科學知識,他馬上說不能簡單的照搬照抄,要吸其精華去其糟粕。你的任何一種觀念,他都能巧妙地拒之門外,而且外表看起來,他永遠走在你的前麵,永遠站在辨證思維的高度。他雖然私下裏反對你的觀念,卻不肯從正麵加以反對;而是迂回曲折,先順著你的話題進一步;然後大講製度萬能論、理論脫離實際、照搬照抄的危害,慢慢地,你倡導的製度管理、加強對企業管理理論的學習和引進西方先進的管理科學知識就沒了蹤影,神不知鬼不覺,這正是他們的棋高一著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