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國企業之怪狀(2)(2 / 3)

2、大、老、粗企業

大老粗一詞,既可以拿去貶低他人,也可以用來自我表白。貶低他人時,意指某人沒文化,孤陋寡聞,不懂規矩;丟三拉四,不能按排他做細活;有失敬的地方無須跟他計較。自我表白時意指本人見識少,如有得罪請多包涵;但本人老實本分,誠懇,缺少心眼,不比他人狡猾,虛偽欺詐,用不著提防。

我們這裏講的大、老、粗卻另有一番解釋。首先“大”的含義有六層:(1)是脫離企業的資源和綜合競爭力盲目設定大目標,心眼大,恨不得一口吃成一個胖子,一鍬子挖口井,急功近利,不肯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口氣大,牛皮大,大言不漸,大話連篇,說大話賣小錢,故作驚人之語,嘩眾取寵。

(2)是心浮氣躁,一味強調大幹快上,隻圖轟轟烈烈,熱熱鬧鬧,不講實效,不計後果,不顧及長遠。

(3)是好大喜功,動輒玩大手筆,吸引眼球,追求轟動效應,企圖一鳴驚人。

(4)是隻有大方向,大框框,不講究細節,不注重小處。搞促銷、搞活動大方向大框框固然要緊,但缺少細節、小處的配合,到處是漏洞,上氣不接下氣,洋相百出也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5)是對外交往中,出手大方,大吃大喝,爭麵子愛虛榮;內部費用開支上大手大腳,花錢如流水,反正利潤大有錢賺。記得聯想的柳傳誌先生說過:“如果當初中科院投入的錢不是二十萬而是二千萬,那就不會有後來的聯想。”言簡意賅,發人深省。

(6)是吃大鍋飯。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幹與不幹一個樣之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現象不但在國有集體企業存在,在民營企業中也大量存在。民營企業看起來管理嚴格,一個蘿卜一個坑,但由於缺少科學合理的目標考核、績效考核,結果還是無法割除人浮於事、濫竽充數的毒瘤。

其次“老”的含義有四層:

(1)是技術創新乏力,緊緊抱往老產品不放,包裝老麵孔,廣告老一套,市場老格局,吃老本,不思進取。

(2)是經營管理守舊,老思路、老經驗、老眼光、老辦法、老生常談充斥企業的每一個角落。

(3)是老婆子、老部下、老員工始終是企業的主流,是企業的骨幹。新人川流不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企業裏老氣橫秋,暮氣沉沉,缺少生機和活力。

(4)是老好人多,表麵上一團和氣,你好我好大家好;暗地裏自私自利自顧自,一肚了怨氣。你不講我,我不講你;你講我,我也講你。

再次“粗”的含義有三層:

(1)是粗放型增長,重視速度、規模、外延的擴大,忽視質量、效益、內涵的提高。

(2)是管理粗線條,隻有原則,沒有細則;隻有定性,沒有定量;隻有指標,沒有措施。

(3)是粗枝大葉、不求甚解的工作作風。這一點突出表現於各類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市場調研報告的撰寫上,一談某產品的市場前景,總不離“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某產品的需求會越來越多;據某權威機構提供的統計資料表明:西方發達國家對某產品的人均消費量已達到多少;所以最保守預測:到某年某月我國人均消費以西方發達國家同期水平的三分之一計將是多少多少,市場容量巨大,前景廣闊”的老八股,很少有企業肯沉下身子去收集第一手材料,作精確的數據分析,找到“某年某月我國人均以西方發達國家三分之一計”的確切依據,為何是三分之一,而非四分之一或二分之一?

3、百衲衣企業

過去人生活窮,衣服破了舍不得丟掉,找塊補丁補上,補丁多了不可勝數便成了百衲衣。

我用百衲衣來比喻某種類型的企業是有著特定的寓意的。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有關企業經營管理的新名詞、新理論似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從最早的承包製、經濟責任製、滿負荷工作法到爾今的CRM、CEO、ERP,有土生土長的也有國外引進的,各領風騷一年半載。通常,企業對待這類新名詞、新理論的態度有兩種,一是切實弄清它的精神實質和出處背景,並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有選擇地引進消化,從中汲取有益的養分滋潤自己,豐富自己,既不簡單地肯定一切,也不簡單地否定一切。這樣的企業,我們稱之為迷彩服企業,一種新名詞、新理論代表一種新色彩。迷彩服企業采納的新名詞、新理論越多,色彩越豐富,對外部市場環境的適應能力越強。二是對什麼都感興趣,什麼都不求甚解,蜻蜓點水,浮光掠影,最後除了收獲一大堆令人眼花繚亂的名詞、理論標簽外一無所有。天還是那片天,地還是那片地。這樣的企業我們稱之為百衲衣企業。形形式式的名詞、理論標簽正是百衲衣企業的補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