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一度紅紅火火,勢如潮湧的鄉鎮企業漸漸跌入了低穀。隨之而來的是各類有關鄉鎮企業病因探討的文字大量見諸於報端,有人認為是盲目投資造成,有人認為是企業管理不善引起,也有人認為是宏觀經濟不景氣、政府幹預太多、技術創新乏力、設備陳舊、企業負擔過重使然,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誠然,站在不同的角度各種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都能從現實經濟生活中找到相應的例證。譬如,管理不善、盲目投資使一批初具規模的鄉鎮企業折戟沉沙;宏觀經濟不景氣、技術創新乏力又使另一批步履維艱的鄉鎮企業雪上加霜。但撇開這些影響鄉鎮企業生存的主觀、客觀、內部、外部、宏觀、微觀因素不談,有無一種帶有共性,並且是根本性的因素呢?
當其時,我也從自身的觀察與思考出發,以一篇《鄉鎮企業與農民起義》的文章忝居於探討的行列。我認為跟曆史上絕大多數農民起義失敗的原因一樣,造成鄉鎮企業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都是同一的,都在於其自身的、淵源於農耕經濟的狹隘性。其主要表現有:
一、鄉鎮企業家的文化素質普遍低下,受教育程度不高,缺少必要的現代經營管理知識,不善於理性的分析市場,籌劃市場,凡事憑經驗感覺決斷。這樣的鄉鎮企業家在短缺經濟、賣方市場、企業規模不大時,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拍腦袋決策碰上市場上的需求巧合可以獲得一時的成功,但長此以往肯定不行。企業規模一大,買方市場出現,競爭激烈,個人的經驗智慧畢竟有限,難以適應。市場競爭客觀上充滿風險,降低風險、回避風險要靠科學的決策,要靠懂經營,會管理的人才組合。僥幸成功的鄉鎮企業家們不是利用點滴時間認真學習現代經營管理知識,彌補後天的不足;不是設法吸引人才,尊重人才,博采眾長。而是,迷信於占卜問神,祈望神靈護佑,搞賭博式經營,盲目決策,成功於偶然,失敗於必然。
二、小富即安,小勝即滿。成為鄉鎮企業家的農民,在“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歲月,大多是被當作尾巴割除的對象,長期受歧視、排斥,一肚子怨氣;他們智商較高,不屑於作一個地道的農民,渴望有機會通過努力來提高自身卑微的地位。由此,當他們在政策寬鬆的年代,以自己的大膽和勤勞擁有了一份家業,成為先富起來的人後,最先想到的就是通過花大把大把的鈔票來恢複久受壓抑的心理,建洋房,養小老婆,遊山玩水,吃西餐大菜,滿足於鄉紳土豪的溫柔夢裏樂哉優哉。顛來倒去還是那點產值與銷售,今天稱總廠廠長,明天叫集團總裁,後天不過癮又飆升到董事局主席,就差讓人三呼萬歲喊陛下。這樣的目光,這樣的心態,假若不為市場淘汰反倒成了怪事。
三、企業管理家族化,子承父業幾乎成為鄉鎮企業的通病。家族化管理有兩個顯著特點:家長製和任人唯親。熱衷於搞一言堂的鄉鎮企業家們把企業看成是自己的獨立王國,大事小事一個人說了算,聽不得半點不同意見,剛愎自用,唯我獨尊;製度形同虛設,隨意性大,內部管理似一團亂麻,沒有規矩,難成方圓;人事上親近繁殖,關鍵崗位、有權部門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七姑八姨,外人不能涉足,在他們的心目中,自家親戚用起來方便聽話,對自己忠誠,出不了大亂子。各有所圖的三親六戚、三朋四友們湊在一起,恰似銅牆鐵壁,任你多大能耐的外來人才也隻能仰天長歎,外來人才在他們中間總是少數派,無法安身,久而久之,企業員工素質就始終停留在低層次上重複,無法與國有、三資企業相比,企業當然也難成氣候,難上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