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刊出後我陸陸續續得到了一些表示讚同的回音,這無疑給了我更多的啟示,使我進一步認識到存在於鄉鎮企業家身上的,淵源於農耕經濟的狹隘性決不是一種孤立的存在,而是數千年傳統文化糟粕的直接體現,它不僅存在於鄉鎮企業,而且存在於各類民營企業、國有企業;不僅存在於企業老板身上,而且存在於員工、企業外部的社會公眾、團體單位,差不多是地無分東西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幼,相互間隻是程度不同而已。傳統文化糟粕才是中國企業,乃至所有深受它影響的東方企業、華人企業的病根子。
其實,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我們有幾千年的農耕社會史,我們有高度發達的農耕文化,我國現階段的生產力水平還不高,傳統農耕文化糟粕在我國社會仍有著非常肥沃的土壤,所有這些都不能不使傳統文化糟粕在廣大國民的靈魂深處打上厚重的印記,從而左右著他們的行為,衍生出中國企業的種種怪狀、偏見,以及與之相應的外部環境。一次成功的辛亥革命可以結束連綿幾千年的封建帝製,但卻不能徹底清除它的文化糟粕,尤其是那些無形的文化理念,它們會長久地玩固地盤踞於國民的心中,成為國民與中國企業邁向現代市場社會的最大、最嚴重障礙。
近年來,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先後接觸了一大批性質不同的企業。我在他們身上看到的一係列淵源於傳統文化糟粕的怪狀與偏見更堅定了我對中國企業病根子的診斷。由此,我內心日益形成一種強烈的願望:用我的禿筆盡快把我對傳統文化糟粕的認識以及它們在當今中國企業界的種種體現寫出來告知更多的企業,以增強他們的免疫力,為他們的健康成長貢獻出我的微薄之力。在曆經幾度春秋的筆耕不輟後,今天我終於能夠如願以償了,我因而由衷地感到欣慰。
三年前,當我動筆之初,中國進軍WTO的腳步聲正緊;三年後,當我等待出版之時,中國跨入WTO的門檻已二年有餘。二年多的實踐證明:以中國人的勤勞智慧,中外企業在資金、人才、技術、對遊戲規則的適應等上麵的差距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深植於我們內心的,我們常常不以為錯,反以為對的,與現代市場經濟格格不入的農耕社會理念。理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中國企業如果不能充分意識到傳統文化糟粕的巨大危害並不遺餘力地加以克服,則不論眼前能從加入WTO中獲得多少機遇,從長遠看,這等企業的前景一定不容樂觀。所以,我真切的希望本書的出版發行能引起成長中的中國企業對傳統文化糟粕些許警惕,些許思考。若果能如此,則我願足矣!
在本書即將付梓出版之際,我由衷地感謝我的女兒——趙倩。記得是2000年的一個仲夏之夜,我因為心儀已久的一家公司未能如約給我電告錄用通知而正在寄居的樓道上黯然神傷,她一眼瞧見後便返身回屋,於一張名片的背麵寫下了令我怦然心動的五句話放入我的手中,那五句話依次是:“希望您鎮作起來——您會拿到入廠通知——您會辦起工廠(或公司)——您成功了——您終於露出了笑容!”
那年她11歲。從此,這張烙上愛女稚嫩筆跡的名片便一直珍藏在我的身邊,她在給了我太多感動的同時無疑也給了我太多的激勵!
謝謝我的女兒,親親我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