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伯平先生的《中國企業的病根子》一書就要出版了,我認真閱讀了書稿,覺得有深度,有力度,有不少新觀點和新思想。我認為本書有三個特點:
一、選題新。改革開放20多年來,總體說來,我國企業已有很大發展,但相當一部分企業尚未走出困境,原因固然很多,但關鍵的一條就是觀念落後,而我國企業幹部及員工的觀念又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糟粕的影響很深,趙伯平先生抓住了影響中國企業健康發展的關鍵問題,即中國傳統文人糟粕與中國企業失敗的關係這一非常現實而又緊迫的問題進行研究,對於目前我國一些企業如何轉變觀念,解放思想,尋找出路,迎接外部環境變化帶給企業的挑戰,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同時目前中國有關這一問題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書對中國傳統文化糟粕與企業失敗關係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研究框架,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值得管理理論界及企業界重視。
二、視角新。全書以我國企業麵臨體製轉軌、經濟轉型、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相融合為背景,把中國企業放到市場經濟、知識經濟、世界經濟相互聯係的廣義坐標中進行觀察,從一個新的視角,以深刻的洞察力,列出了中國企業的怪狀25條,對中國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環境作了深入分析,總結了中國傳統文化糟粕對中國企業發展的影響,作者從一個新視角去透視中國企業麵臨的困境,可以幫助人們以更深的層次、更科學、全麵地認識中國企業改革麵臨的難點問題。事實上,知識經濟時代正在到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全球信息化的形勢下,我國企業已處於這一大潮之中,中國企業如何迅速從傳統文化糟粕中猛醒過來將成為中國企業發展的關鍵。
三、觀點新。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技術、新知識不斷湧現,創新已成為21世紀的基本特征,作者緊緊把握這一時代的主旋律,把目前有些人常常不以為錯、反以為對、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種種錯誤觀念進行了深入剖析,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作者總結了中國企業的病根,提出了中國企業要從傳統文化糟粕中解脫出來,要進行企業觀念創新、製度創新、文化創新、技術創新,要對企業管理係統進行製度管理、情感管理及創新管理,並將三者梯進與融合,作者多角度、多側麵地分析問題,這些見解頗具新意,讀後很受啟發。
21世紀是中國經濟及企業大發展的世紀,許多中國政治家、戰略家、經濟學家、企業家都在思考,如何使中國經濟繁榮昌盛,如何使中國企業做強、做大。趙伯平先生的這本力作,為我們研究、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與企業發展的關係提供了一個重要研究框架。相信中國企業將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去其糟粕,輕裝走向世界,走向更加光輝的未來。
劉冀生於清華園
2003年9月
(劉冀生先生為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我國著名戰略管理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