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再造理論的發展
1988年,組織學家戴維斯(S。M。Davis)在《2001年的管理:現在管理將來》一書中,分析了在信息技術條件下時空性質發生的變化,對企業在信息社會的管理理念和經營策略進行了哲理性思考。書中寫道:“每個企業都可以對從產生需求想法到實現消費過程中的每一步進行周密的時間計劃,並力圖盡量減少這段時間。通過提高效率,一般能將這段時間減少10%~20%。如果你想更大幅度地縮短這段時間(如縮短50%以上),這就需要重新認識生產、分配以及交付這些活動本身了。”戴維斯指出,可以用信息技術來重新構造企業的價值增值鏈(例如:研究→開發→生產→分配→銷售)。他特別強調了學習在信息社會的重要性,認為“盡管資源的增長是有限的,但是,學習卻是無限的,是最根本的可再生資源。”戴維斯在1991年出版的《2020年展望》(與比爾·戴維森合著)一書中,用了相當大的篇幅論述信息的價值和重要意義,指出如果信息植根企業,衰老的企業便能恢複活力並派生出新企業。書中列舉了大量關於有遠見的企業家如何以新技術改造舊企業,從而取得驚人效益的生動事例。戴維斯的研究對企業再造理論的發展無疑具有重大貢獻。
1990年,聖吉(P。Senge)博士出版了《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一書。聖吉以他的老師弗雷斯特教授的《新型企業的設計》一文的構想為基礎,融合了其他幾種出色的理論、方法與工具,發展出學習型組織的藍圖。聖吉認為,企業組織持續發展的精神基礎是持續學習,並詳細論述了建立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煉,即自我超越、改進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遠景、團體學習和係統思考。其中,係統思考是五項修煉的核心。通過五項修煉,培養彌漫於整個組織的學習氣氛,進而形成一種符合人性的、有機的、扁平化的組織,即學習型組織。他還分析了學習型組織的一些重要特征,如組織成員擁有一個共同遠景,組織由多個創造型團體組成,組織具有“以地方為主”的扁平式結構,等等。《第五項修煉》出版以後,管理學家奧伯萊(R。Aubrey)和科恩(P。M。Cohen)出版了《工作的智慧》一書。該書詳細分析了員工在事業生涯中“一邊幹,一邊學”的五種學習技術,即陪伴、播種、催化、示範引導與收獲。五種技巧循序漸進,呈螺旋式上升狀態。在一個人的事業生涯中,循環往複的不斷學習,構成了多個學習周期。聖吉等人的研究,是企業再造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3年,哈默教授和錢辟先生出版了《再造企業——工商管理革命宣言》一書。該書對企業再造進行了精辟的論述,書中稱企業再造是工商管理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是開給美國企業的一劑“猛藥”。兩位作者把這次管理革命的矛頭直接指向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並取分工理論直接起作用的領域——業務流程作為革命的突破口。他們的理論宣傳和親自參與的企業再造實踐,把企業再造運動推向高潮。繼《再造企業》出版之後,哈默與斯坦頓(S。A。Stanton)於1995年聯合推出《再造革命》一書,這是一本指導企業再造實踐的手冊;哈默於1996年推出《超越再造——以流程為中心的組織怎樣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一書,該書分析了企業再造運動對人們生活和工作可能帶來的影響,以及人們如何做好思想準備。後兩本書的出版是對企業再造理論的豐富、發展和進一步詮釋。至今,企業再造理論仍處在發展之中。
從上麵的介紹中可以看出,企業再造思想是由若幹管理學家經過長期的探索,逐漸形成的。到哈默時期逐漸成形,並由哈默用“Reengineering”這一詞語命名企業再造思想和實踐,成為企業再造理論集大成的第一人。由於哈默博士是電腦學教授,盡管他連續出版了幾本論述企業再造的專著,其理論體係仍不夠完善。企業再造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深化,尚有待於其他學者的共同努力。
三、企業“再造工程”產生的背景
按照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邁克·哈默(M。Hammer)與詹姆斯·錢皮(J。Champy)的定義,企業再造是指“為了飛越性地改善成本、質量、服務、速度等重大的現代企業的運營基準,對工作流程(Business Process)進行根本性重新考試並徹底改革”,也就是說,“從頭改變,重新設計”。為了能夠適應新的世界競爭環境,企業必須摒棄已成慣例的運營模式和工作方法,以工作流程為中心,重新設計企業的經營、管理及運營方式。
企業再造理論的產生有深刻的理論背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技術革命使企業的經營環境和運作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西方國家經濟的長期低增長又使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麵臨著嚴峻的挑戰。有些管理專家用3C理論闡述了這種全新的挑戰:①顧客(Customer)——買賣雙方關係中的主導權轉到顧客一方。競爭使顧客對商品有了更大的選擇;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顧客對各種產品和服務有了更高的要求。②競爭(Competition)——技術進步使競爭的方式和手段不斷發展,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越出國界,在逐漸走向一體化的全球市場上展開各種形式的競爭,美國企業麵臨日本、歐洲企業的競爭威脅。③變化(Change)——市場需求日趨多變,產品壽命周期的單位已由“年”趨於“月”,技術進步使企業的生產、服務係統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下發展起來的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已無法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麵對這些挑戰,企業隻有在更高水平上進行一場根本性的改革與創新,才能在低速增長時代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在這種背景下,結合美國企業為挑戰來自日本、歐洲的威脅而展開的實際探索,1993年哈默和錢皮出版了《再造企業》(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一書,書中認為:“20年來,沒有一個管理思潮能將美國的競爭力倒過來,如目標管理、多樣化、Z理論、零基礎預算,價值分析、分權、質量圈、追求卓越、結構重整、文件管理、走動管理、矩陣管理、內部創新及一分鍾決定等。”1995年,錢皮又出版了《再造管理》一書,提出應在新的企業運行空間條件下,改造原來的工作流程,以使企業更適應未來的生存發展空間。這一全新的思想震動了管理學,一時間“企業再造”、“流程再造”成為大家談論的熱門話題。哈默和錢皮的著作以極快的速度被大量翻譯、傳播。與此有關的各種刊物、演講會也盛行一時,在短短的時間裏該理論便成為全世界企業以及學術界研究的熱點。IBM信用公司通過流程改造,實行一個通才信貸員代替過去多位專才並減少了九成作業時間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
四、再造理論在中國的發展
在我國國家圖書館的圖書檢索中,與“再造”有關的書目達972條記錄之多,在超星圖書館的檢索達39本,其中,與國外企業再造理論詳盡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88年,國內學者陳永忠和郭健於1988年12月出版了《大企業經營機製再造》一書,內容涉及市場觀念的再造、產品質量的再造、管理體製的再造、集團的重組兼並、企業文化的重塑等多方麵的內容。這個研究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再造的概念和定義,但是卻直接應用了再造的字眼和實際的內涵來解釋國有企業機製的再造問題,與國外的企業再造理論不謀而合。文中始終沒有提及國外企業再造理論的發展,但是卻直接運用了企業再造理論中重新塑造和徹底改造的精髓來統領全書,因此,這是一部國內研究企業再造理論的最早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