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無形資本與國有企業的競爭力(3 / 3)

武鋼漢口軋鋼廠屬於國有大中型企業,近年來受經濟低潮的影響,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遇到嚴峻的挑戰,麵對這種狀況,企業經營者積極從技術創新,開發新產品上找出路。該廠通過市場調研發現,鐵路車輛敞車零部件側梁需要大量新型矩形管材來代替老式熱軋槽鋼對焊成的矩形管材,企業果斷投入百萬元資金用於該產品的開發研製,成功研製出“尖腳管”新產品,並及時申請專利,獲得專利權。該產品單位重量較原同類產品減輕22.78%,產品的尺寸精度大大提高,較好地滿足了用戶的需求。針對以前鐵路敞車車廂上起加強筋作用的側柱型鋼都使用熱軋帽型鋼,存在單重較重、外形尺寸難以準確控製等主要問題,該廠積極組織力量開發研究新型冷彎帽型鋼產品,並及時申請了發明專利。由於新型冷彎帽型鋼具有外形美觀、尺寸精確、單位重量每米減輕8.5公斤,即節省23.78%的鋼材等優點,產品受到用戶歡迎。

由於產品得到專利法律保護,使得一些原來準備仿製該廠產品的競爭對手不得不放棄了不正當的想法,產品的市場壟斷優勢得以確立。目前,該廠這兩項專利產品銷售收入占總收入的50%,創造的經濟效益占全廠效益的80%。僅僅因為兩項專利就使該廠走出了虧損,走向了盈利,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因此,對國有企業來說,強化專利研究,加強專利管理和保護,打造大品牌,創造大名牌,才能占領大市場,使企業走上持續健康發展的軌道。

長虹、神華、武鋼三個集團的例子說明,無形資本能夠幫助國有企業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因此,培育和壯大國有企業的無形資本數量和質量,走出以有形資本經營為主的經營模式,以無形資本為紐帶,提高自身競爭力,是國有企業的必由之路。

四、無形資本的差距是中國企業500強與世界500強的真正差距

2005年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於8月21日在天津揭曉。在這次評選中,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位列中國企業500強綜合榜的第1位,國家電網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分別名列第2位和第3位。製造業企業500強的第1位是上海寶鋼集團公司,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海爾集團公司分別名列第2位和第3位。服務業企業500強的第1位是國家電網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中國工商銀行依次名列第2位和第3位。中國500強有15家進入了世界500強,都是國有企業。不僅如此,中國企業聯合會分析報告表示,中國企業500強大企業絕大多數都是國有,甚至是國有獨資,民營企業隻占到5%~6%,因此,中國企業500強基本上是國有企業的盛會,中國企業500強與世界500強的比較很能夠說明我國國有企業與世界企業的差距。中國企業500強與世界500強的主要差距表現在三個方麵:

(一)經營方式粗放,以有形資本經營為主

中國經濟在新一輪的高增長期後,消費結構升級,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為國有企業的快速發展開拓了廣闊的空間。但是,在高速增長的背後,也付出了高昂的資源和環境代價。2003年,中國消耗了全球31%的原煤、30%的鐵礦石、27%的鋼材和40%的水泥,而創造出的GDP卻不足全球的4%;中國單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0倍、美國的5倍、加拿大的3倍;消耗的金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每增加單位GDP的廢水排放量,要比發達國家高出4倍;單位工業產值產生的固體廢棄物要高出發達國家10倍以上。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過分重視發展的速度,而忽視了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此相對應,企業的經營管理中心還是以有形資本為主,在知識經濟和全球化背景下,這種以有形資本為主的經營管理模式必然帶來的是粗放型的發展模式,是對能源的浪費、對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由此製約了國民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進一步提高。

(二)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無形資本

在以無形資本為主導的當今世界,不論是國家的競爭還是企業的競爭,最終都是看企業無形資本生成機製和能力的競爭,如科技創新的競爭。中國與發達國家在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上的差距,一是過度地依賴外國技術,缺乏自主研發能力,高技術含量產品80%以上依賴進口,電信設備“以市場換技術”的情形幾乎在各個領域重複,汽車企業也已經掉入了“落後—引進—再落後—再引進”和“能力弱—依賴—越依賴,能力越弱”的雙重怪圈。二是企業研發投入偏低,2005年500強的最新數據中,研發投入為1.90億元,隻占銷售收入的1.88%,而許多發達國家都高達3%~4%。而美、日等國的基礎研究比重則在20%以上。三是專利意識淡薄,申請和保護力度不夠。從目前的專利申請來看,外國在中國的專利注冊比重約占70%以上,而我國的專利申請僅占世界申請總量的一兩個百分點,出口產品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隻占10%左右。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優勢產品,沒有高質量的無形資本作為支撐,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國有企業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的“瓶頸”。

(三)由於缺乏無形資本意識,在與跨國公司合作的資本運營過程中經常處於劣勢

中國企業在與跨國公司合作的過程中,由於缺乏無形資本意識,對無形資本運營缺少必要的知識,常常被跨國公司占據主導地位,導致在未來的競爭中國有企業處於更不利的地位。在競爭中跨國公司往往利用自身的強大品牌力量,以無形資本為紐帶通過並購來消滅國有企業。大量事實說明,跨國公司並購國企,決不是幫助國企脫困和轉製,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消除潛在競爭對手、控製我國市場和產業。而在消除競爭對手的過程中,無形資本特別容易成為雙方並購的紐帶。因為無形資本具有超額收益性,可以很快盤活國有企業的有形資本。但是我們國有企業又常常忘記了跨國公司的無形資本所有權控製在外資手裏,無形資本的排他性和壟斷性,使我國國有企業難以憑借跨國公司的無形資本迅速提高競爭力,反而淪為別人的附庸,自身競爭力嚴重削弱。2005年10月25日,我國最大的工程機械製造企業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被美國凱雷投資集團以3.75億美元(約合3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了85%的股權。在這個合並的過程中,凱雷之所以能夠成為並購主體,主要是因為其強大的無形資本實力,凱雷的品牌資本是導致並購成功的主要原因。

也是憑借自身強大的品牌力量,在油嘴、油泵行業,德國博世公司收購我國油嘴、油泵行業的排頭兵企業——江蘇無錫威孚有限公司後,我國的油嘴、油泵行業幾乎全部被跨國公司並購、控股,經過多年建立的技術中心被撤銷、合並;在軸承行業,4年前全國軸承行業首家上市公司——西北軸承股份有限公司,就已經與世界第三大軸承公司德國FAG公司合資,兩年後合資公司變成了德方獨資企業,而由於合資,西北軸承讓出了經營了多年的鐵路貨車軸承的品牌,失去了占中國鐵路貨車軸承25%的市場;在化工機械製造行業,占舉足輕重地位的“錦西化機”,已與跨國巨頭西門子合資,業內人士對這種合作的未來判斷是:錦西化機的透平機械核心技術被西門子拿走,國內大型化肥設備的維修要看西門子的“臉色”。

此外,我國重點行業的一批龍頭企業——陝西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杭州前進齒輪箱集團有限公司、濰坊柴油機有限責任公司等也都被跨國公司緊緊“咬住”不放。其中,德國的“ZF”公司正在謀求控股杭州前進齒輪箱集團有限公司。杭齒是我國船舶配套的中高速柴油機、齒輪箱及工程齒輪箱的行業排頭兵生產企業,並承擔一定的軍工任務,如果被外商整體控股,其對軍品生產的影響比較大。

我國飲料行業八大飲料公司已有7家被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收編;輪胎橡膠的多家大企業被外資收購並形成壟斷;當年著名的活力28、熊貓洗衣粉、揚子冰箱、紅梅音響、北冰洋汽水早已被外資並購後消滅。

在與外資並購的過程中,外資的無形資本,特別是品牌的力量發揮了很大作用,是典型的無形資本擴張。麵對這種擴張,我們不僅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反而是把目光集中在外資注入了多少資金上,並往往為此而沾沾自喜,很少看到外資企業是否允許我們繼續使用自己的品牌,我們的無形資本如何作價,如何入股,就這樣一方麵是國有無形資本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麵是某些行業的半壁江山拱手讓人,企業競爭力、產業競爭力大幅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