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無形資本與國有企業的競爭力(2 / 3)

2.爭創世界名牌,以質取勝。長虹集團始終把爭創名牌作為經濟效益的源泉。正當一些彩電生產廠家把過去21機芯略加改裝,再裝上一個大屏幕推向市場時,長虹公司與日本東芝公司進行技術合作,引進和研製了以NC-3為主機芯的長虹彩電新產品“紅太陽一族”,迅速投入市場。1995年年末,中國第一台具有國際水平的超大屏幕彩電又在長虹公司誕生。長虹“紅太陽1997”C34180N彩電,是當今世界彩電工業高新技術與高質量的結晶,功能、畫麵、音質皆達到進口同類產品水平,價格卻比同類進口產品低30%以上,為公司創下較高的經濟效益。

長虹彩電的批次合格率已經達到100%,商業開箱合格率達到99.5%以上,早期返修率降到0.2%以下,逼近或達到世界著名彩電廠家的水平。在實際工作中,長虹集團要求精益求精,做到兩個“百分之百”,即以百分之百的工作質量保證產品質量,以百分之百的售後服務質量補救和挽回萬分之一的損失。1994年,長虹集團做了爭創世界名牌的戰略部署:從當時到20世紀末,長虹產品的生產規模、主要技術指標和質量水平達到世界名牌企業水準,使長虹產品成為叫得響的世界名牌。

3.向國際化、集團化進軍。20世紀90年代中期,新一輪彩電大戰在中國大地展開。日本的鬆下、索尼、日立、東芝,韓國的三星,荷蘭的飛利浦等正有計劃、有步驟地向中國市場進軍,它們不但大量推銷其產品,而且通過合資、控股等手段,在國內尋求合作夥伴,擠占中國市場,利用它們的聲譽,發揮所建合資廠家資金足、技術新、上得快的優勢,給民族工業帶來威脅。麵對新的挑戰,長虹集團提出了爭取勝利的三大法寶,這就是開發新產品、精益求精的質量和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

(1)抓好新產品的開發。長虹公司每年將有25個以上的新產品投放市場,除了電視機外,占地400多畝的長虹家電城已經破土動工,這是公司經營決策的又一重大舉措。長虹集團除電視機外的第二、第三拳頭產品將陸續投放市場。

(2)進一步狠抓產品質量,以質取勝,爭創世界名牌。1995年,長虹公司通過了ISO 9000質量體係認證,為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參與世界市場競爭打好了基礎。

(3)降低成本,以價格優勢取勝。長虹彩電生產規模在國內較領先,自配能力強,在價格上有優勢,公司將加大技改力度,進一步增強內配能力,以追求“成本最低化,利潤最大化”。

長虹集團之所以能夠成為民族彩電業的“領頭羊”,是因為長期堅持無形資本戰略,依靠自主創新培育和發展無形資本,依靠無形資本的壯大提升企業競爭力,最終在家電市場站穩了腳跟,成為可以和世界彩電巨頭比肩的巨人。

(二)神華集團科學發展創奇跡

2005年,神華集團提前3年建成擁有4000萬噸煤炭生產能力、810公裏鐵路、3000萬噸港口裝船能力的國家重點項目——神華一期工程,並且節約投資10%;2005年上半年煤炭產量達到7141萬噸,同比增長20.3%,位居國內第1位、世界第5位;連續6年實現千萬噸級的增產;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億噸煤炭生產礦區;成為國內效益增長最快的煤炭企業之一;不斷刷新各種世界煤炭生產記錄;安全生產也特別值得一提,生產1周年無死亡事故。

神華緣何如此神奇?他們的主要經驗有三:

1.堅持創新,走超常規發展之路。神華集團的成立打破了計劃經濟下諸多條條框框,將煤礦、鐵路、公路、電廠和港口統一規劃,有序建設,先後建成了我國第二條西煤東運大通道——總長1300公裏的神華鐵路,年吞吐量近7000萬噸的黃驊港,裝機容量超過700萬千瓦的發電機組,逐步形成了“挖得上、運得出”的產運銷一條龍格局,解決了煤炭生產基地與煤炭需求旺盛的沿海發達地區距離甚遠的難題。此外他們還更新觀念,突破傳統的煤礦建設理論。為了爭時間、搶速度,該集團引進了世界最先進的建井技術,合理布局井下各生產係統和地麵設施配套係統,把以往需要8~10年的礦井建設時間壓縮到1~2年。如其中投資3.95億元、年產千萬噸的榆家梁礦僅用10個月就建成投產,現已成為世界一井一麵產量最高的礦井之一。

2.堅持依靠先進的技術拉長煤炭產業鏈。20世紀90年代後期,國內外對能源的需求激增。神華集團站在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高度,注重提高煤炭產品的附加值,不斷擴大煤炭的轉化和深加工項目。早在1997年,他們就開始探索用循環經濟思路拉長煤炭的產業鏈。市場前景好、利潤回報高的包頭、榆林煤製烯烴項目等前期準備工作都進展順利;“煤轉電”已經是神華集團生產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運營的全資及控股電廠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陝西等省區市,裝機容量超過700萬千瓦,2004年發電量達到425億千瓦時,且在建電廠規模也將達到360萬千瓦。在神華集團,其“采煤運煤不見煤”的場景令人稱奇。在神東煤礦、三河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和黃驊港等處,從采煤、洗選加工,到裝車、裝船發運,全過程皆是通過遙測、遙控的自動化控製係統,信息化帶動傳統產業升級換代效果明顯。

3.堅持以人為本,先進的技術創造安全生產奇跡。通過“四堅持”(堅持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安全質量標準化建設,堅持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堅持高投入和強化安全責任製的落實)、“四強化”(強化安全教育培訓、強化黨政工團齊抓共管、強化安全隱患整治、強化安全責任製度的落實)等措施,神華集團上上下下樹立了以人為本的“安全至上”意識。如神東公司為了解決采煤工人的安全問題,瞄準世界先進水平,實現了采掘工作麵生產集中化、安全監測監控自動化等設施建設,創建了“一井一麵”、“一綜兩連”300人年產千萬噸的高產高效模式,建成大柳塔、補連塔等7個千萬噸礦井群和上灣等3個千萬噸綜采工作麵。從1998年至今,該公司生產原煤34460萬噸,百萬噸死亡率僅為0.055.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利用無形資本作為盤活有形資本的杠杆,實現對資源的節約和對環境的保護,使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神華集團成功地利用先進的技術,把無形資本的作用發揮到極致,把一個人煤炭集團建設成為了國內第一,世界第五的現代化集團。目前該企業雄心勃勃,還想繼續利用無形資本的力量把神華集團建設成為世界煤炭企業的老大。

(三)武鋼利用專利武器扭虧

多年來,由於武鋼集團公司在專利管理方麵建立並健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規章製度,並在“一獎兩酬”方麵能做到及時兌現,較好地調動了廣大職工,特別是廣大科技人員發明創造的積極性,尤其自1998年以來,專利申請量逐年增加:1998年專利申請達17件,較原來的年平均10件提高了70%;1999年申請了18件,又有新的突破;2000年申請20件。2001年武鋼集團公司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生產銷售環境十分嚴峻的形式下,仍注意加大專利管理力度,申請突破30件,達到31件,比2000年提高了35%。截至2001年年底,武鋼集團公司共申請專利213件,有159件被授予專利權。

2002年4月24日,在湖北省科技廳和省知識產權局聯合召開的全省專利工作會議上,武鋼集團公司被湖北省知識產權局授予2001年度“湖北省專利申請十強單位”光榮稱號並授予獎牌;4月25日,在武漢市人民政府召開的全市知識產權工作會議上,武鋼集團公司榮獲“知識產權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在集團注重專利研究的感染下,各子公司也越來越重視專利研究和管理。長期虧損的漢口軋鋼廠也因此迎來了轉機。武鋼漢口軋鋼廠自行研製成功並提出專利申請的主導產品——冷彎型鋼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優勢,目前已經占有國內同類產品市場份額的90%,取得了十分明顯的經濟效益,為企業全麵扭虧、走出困境帶來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