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無形資本與國有企業的競爭力(1 / 3)

我國國有企業已經經曆了二十幾年的改革,國有企業的數量有所下降,國有企業的效率則陷入了利潤增長和虧損增加的悖論陷阱。經過若幹年的改革,國有企業的產值占國民總值的比例從1979年的79%下降到1997年的26%,國有企業全行業的虧損率卻從23.9%升至1997年的43.9%。最近國家統計局又公布,2005年我國國有企業虧損額達到1026億元,同比增長56.7%,增幅同比上升49.1個百分點。虧損額接近1998年巨虧時的水平,是曆史上第二個虧損高峰,虧損額增幅則創下了近16年來新高。而財政部則公布,2005年全國國有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1.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9%;實現利潤9047億元,同比增長25%,再創國有企業效益新高。這種效益和虧損同時增加的狀況,表明對國有企業效率的分析要從兩個方麵進行,即一方麵是整體效益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麵是虧損數額和虧損率的加大。從表麵上來看,國有企業陷入了“效率悖論”的陷阱。

一、“效率悖論”的統計口徑解釋

為了回應備受社會關注的“國企虧損1026億元”的數據,國家統計局於2006年3月正式對外發布公告,對此進行解釋說,2005年國有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的基本情況是“全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447億元,比上年增長17.4%。其中,虧損企業虧損額1026億元,同比增長56.7%”。“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447億元”是盈利企業盈利額扣除了虧損企業虧損額、盈虧相抵後的利潤,即盈利企業盈利額7473億元與虧損企業虧損額1026億元相抵後的差額。

針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5年統計公報中稱,2005年國有企業實現利潤6447億元,與財政部年底公布的數據9047億元有差距的情況,國家統計局的某負責人稱,國家統計局數據的統計範圍是2005年2.9萬戶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不是全部國有企業。財政部日前公布的2005年國有企業實現利潤9047億元,同比增長25%,是指除金融企業以外的12萬多戶全部國有企業盈虧相抵後的淨利潤,既包括國有工業企業,也包括建築、批發零售等其他行業的國有企業。因此統計口徑的不同是造成數據不一致的主要原因。這也說明,國有企業是一部分盈利,一部分虧損,這是造成國有企業所謂“效率悖論”的主要原因。

虧損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麵的,按照國家統計局高級統計師江源的說法,從數據分析,當前國有企業利潤下滑主要有4個原因。首先,產品成本上升較快。江源說,2005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0.5%,銷售成本同比則增長了22.8%,銷售成本增幅高於銷售收入增幅2.3個百分點。由於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過猛,多數下遊行業的企業承受了成本上升過快的巨大壓力。在39個大類行業中,有29個行業銷售成本增幅高於銷售收入增幅,半數行業利潤率下降,特別是汽車、化工、電子等規模較大的行業利潤率明顯下降。其次,價格機製尚不完善。由於部分資源性產品和公共產品價格政府控製較多,未形成市場化的價格調節機製,導致與之相關的行業利潤大幅波動。再次,產能過剩效應開始釋放。近幾年鋼鐵、電解鋁、鐵合金、焦炭、電石、汽車和銅冶煉等行業投資的過快增長導致產能集中釋放,供給超過需求,致使產品價格下降、營運成本上升。最後,缺乏核心技術也是造成國企利潤下降的重要原因。這突出表現在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也就是說虧損企業除了行業原因和外部市場原因外,技術設備陳舊,缺乏核心技術,沒有無形資本作為提升競爭力的基礎,這是造成大部分企業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的效率比較

劉小玄教授2000年曾經從所有製結構和企業隸屬等級製的角度對國有企業的效率做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姚洋則在1998年對非國有經濟成分對工業企業技術效率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劉小玄以1995年全國工業普查的數據為基礎,從全部75萬家企業中選擇了20餘個產業,共計大約17萬家具有競爭性特點的企業進行了效率測定。分析方法主要采用了生產函數模型和OLS計量方法,分別對普查數據中提供的所有製變量和企業隸屬等級製變量對於企業效率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和比較,得出的結論主要是:

就所有製變量的影響看,國有企業在全部測定的行業中效率最低,這個結論相當穩定,並且在所有測定的行業中表現得完全一致。同樣,另一個十分穩定的結論是,私營個體企業的平均效率最高。具體來說:以國有企業為參照係來比較,私營個體企業的平均效率最高,為國有企業平均效率的2~5倍;其次為“三資”企業,平均效率約為國有企業的2倍左右;再次為股份製企業和集體企業,其平均效率約為國有企業的1~2倍。

姚洋利用1995年工業普查資料,抽取了12個大類行業中的14670個企業作為樣本,首先采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估計這12個大類行業的生產函數,然後在此基礎上計算各個企業的技術效率,並對之進行回歸分析。實證分析的結果表明:與國有企業相比,集體企業的技術效率高22%,私營企業高57%,國外“三資”企業高39%,港澳台“三資”企業高33%。可見,非國有企業比國有企業具有更高的效率。

通過以上粗線條的介紹和綜述可以看出,改革以來國有企業的效率的確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這說明市場化的改革方向是正確的。國有企業效率增長的決定因素除了產權(決定留利,進而決定經理和職工的工資)、人力資本(如教育程度)和市場競爭等因素外,技術性規定的無形資本因素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其他因素中,產業因素對企業效率的影響表明我國市場經濟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壟斷性特征,由此形成一定的壟斷性的效率來源。

國有企業的效率雖然有所提高,但與其他非國有企業相比都要低,這與國外關於企業效率的實證研究的結論是完全一致的。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一方麵與國有企業自身的性質、所有製結構、行政隸屬等先天因素有關;另一方麵,也預示了國有企業有進一步改善效率的巨大空間,這也許可以通過轉變經營重心,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成熟的管理經驗,通過無形資本經營和管理得以實現。

三、無形資本可以提升國有企業的競爭力

由於無形資本可以幫助國有企業獲得較高的超額利潤,所以它可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很多國有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采用了無形資本戰略,結果其市場競爭力大大提高。下麵舉三個案例以做論證:

(一)長虹集團依靠自主創新和品牌的力量提升競爭力

長虹集團已把創世界名牌和完善集團作為發展戰略,從運行機製、產品質量、技術開發、售後服務等全方位按國際標準向世界名牌挺進。

1.科技興企。長虹集團本著“高起點、高新技術、高質量”的“科技興企”方針,對企業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技術改造。“七五”、“八五”期間共完成300多項技術開發和技術改造,累計投入資金8億多元。隨著電視機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長虹集團在進行科技改造的基礎上,圍繞產品上規模,集中可用資金,采取“填平補齊、梯度推進”的技改方式,從前端到終端,對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除新建15條自動化程度高、質量保障能力強的現代化彩電生產線外,前端模具設計製造、全部塑料件、鈑金件、包裝器材和電器產品部件(含消磁線圈、開關變壓器、枕校變壓器、螺旋濾波器、行輸出等)也進行了全麵改造,形成了與年產彩電400萬台相配套的能力,使長虹彩電的自配能力大大提高,保證了產品質量,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長虹集團特別注重產品開發和質量保證手段的更新和加強。近幾年來,長虹集團組建了電視機產品設計CAD中心、產品性能綜合評價室、產品全性能測試室、安全試驗室、機械強度試驗室、氣候試驗室、可靠性試驗室及主觀評價室等,加速了新產品的開發和投產,大大提高了產品的性能、功能檔次,使規模生產的產品質量得到了充分的保證。引進、創新,長虹產品做到了“四個一代”,即“生產一代、研製一代、儲備一代、預研一代”,始終緊跟世界先進水平。

1991年以來,長虹集團投入技術開發的資金3.42億元,開發新產品51種,實現利稅17.94億元,投入技術開發資金與實現利稅之比為1:5.2.據統計,長虹集團每年的新品產值一般都占當年總產值的50%以上,給公司帶來了良好的效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發展新技術,應用新技術,是企業前進的動力。如果說20世紀80年代初期,長虹公司引進日本科學技術,追求產品產量,僅僅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的話,那麼,隨著電視機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長虹公司在上規模經濟、自覺進行技術改造的基礎上,積極進行科技開發,把科技與新產品開發、生產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功能日趨完善,就是由被動適應市場需求到主動引導市場消費,占領彩電市場的主動權。